专访方青副教授:如何化身“文化鱼”和“文化桥梁”

扬眼 2024-08-24 12:01:54

又到一年开学季,不少学子将满怀憧憬飞赴海外,开启崭新的留学生活篇章。除了做好课业和物质上的准备,家长与孩子们更关心的是:孩子们能否快速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留学不仅是追求知识的机会,更是深入体验不同文化的难得机遇。在全球化浪潮下,“跨文化胜任力”正在成为留学生的必备技能。

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方青副教授。方青副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参与或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社科或教改项目,主编及参编多本国家级规划教材,作为教学团队成员或个人获多项国家级和校级优秀教学荣誉,指导学生在“外教社杯”跨文化能力大赛、“高教社杯”商业英语辩论大赛等比赛中获奖。她不仅在校内开展多年跨文化交际教学,还开设在线慕课课程,致力于打破地域限制,帮助更多学子提升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技巧。

方青副教授认为,当学生们离开原有的文化舒适区,最大的压力根源不在于语言能力的欠缺,而是缺乏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意愿。语言技能的短板必然造成沟通的不自信,中国学生在以往的英语学习经历中重语法轻交际;缺乏跨文化意识,则很容易陷入刻板印象的固化思维,在文化碰撞中产生失落甚至排斥的情绪,从而无法正确处理文化冲突。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方青副教授给出策略建议:首先是要充分利用鲜活的语言环境。想象自己是一条小鱼,在全新的文化海洋中畅游时,语言是帮助呼吸的氧气,抓住与母语者沟通的每一个机会,放下对语音和语法准确度的顾虑,“胆大皮厚”,倾听、模仿、输出。语言是载体,沟通才是目的,强大的交流意愿是文化融入的直接助力。

其次是要认识到文化碰撞不是困难,而是契机。初到国外的学子会经历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如果了解到这是必经过程并具备发展规律,就能把文化休克带来的不适感转化为反思和探索的动力。

再次是要理解并接受多元化文化的存在。做冷静敏锐的观察者,带着好奇心去探求差异背后的文化成因,带着同理心去实践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最后是在文化适应中增强自身文化认同感。生活在单一文化中的人,往往无法意识到自身文化的特质,就如同鱼在水中游往往无法察觉水的存在。身处多元文化,才能在比较中强烈感知到自身文化的特征和优势。文化认同感带来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植根于骨子里的精神动力,将会自然转化为沟通自信。

“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会帮助海外学子们主动学习他国文化,从而有效跨越文化障碍,自由游弋于不同文化之间。”方青副教授总结,“坚定的文化自信,能促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精髓及其世界意义,增强责任感,激励他们从‘文化鱼’进化成‘文化桥梁’,做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