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8月27日报道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24日报道,最新的政府报告说,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和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长江的生态环境正在改善,但报告也警告说,保护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农业农村部联合其他政府部门近日发布的报告表示,一系列保护长江的政策措施使生物栖息地和环境指标得到改善。
这份报告表示,这一系列保护措施的核心是2020年实施的长江十年禁渔。
报告说,禁渔令实施以来,水生生物多样性稳步提高,去年在长江流域监测到227种鱼类,比上一年增加34种。
此外,2023年监测到14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比前一年增加3种。
报告说,长江水生生物栖息生境总体稳定,长江干支流水质评价总体为优,采砂和航道整治等涉渔工程增量开发强度有所下降。
包括鱼类、无脊椎动物和两栖动物在内的水生生物资源持续恢复,2023年,长江干流监测点位单位捕捞量均值比2022年上升16.7%,重要支流监测点位单位捕捞量均值比2022年上升64.3%。
不过,报告说,形势仍然令人担忧。它警告说,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仍较低,濒危物种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报告说,一些物种已经丧失自然繁殖能力。长江一些江段还受到水体连通性较差、岸线硬化度较高等因素制约,相关水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偏低。
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一般、较差、差、无鱼”。
2023年,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级为“较差”,即便如此,还是一种进步,因为在禁渔令实施前,它们的评级是“无鱼”。数十年的人为破坏对物种生存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2020年,政府下令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覆盖超过332个保护区,以帮助修复长江生态系统。同年12月,中国通过长江保护法,加强生态保护与安全,促进沿江流域资源的高效利用。该法律于次年3月生效。
不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认为,地方有关部门还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根据5月发布的报告,长江、鄱阳湖和洞庭湖仍在受到污染和非法活动的破坏。(编译/潘晓燕)
7月1日,游客在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参观。(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