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沈括与《梦溪笔谈》

钱江晚报 2024-08-27 14:47:37

潮新闻客户端刘臻

8月24日,纪录片《科学巨人沈括》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开机。沈括是从钱塘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市余杭区走出去,最终归葬于良渚街道安溪乡的科学家。纪录片聚焦沈括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告诉全世界杭州市余杭区曾经走出过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沈括是杭州钱塘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杭州余杭区。1983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他的墓地在杭州余杭区良渚街道安溪村一处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开阔之地被发现。

今天我们看到的沈括墓,已经过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妥善保护修缮。墓台中间立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宋故龙图阁直学士沈括之墓”,碑后是用青砖砌筑而成的圆形墓冢,墓顶青草葱茏,两旁环绕着常绿植物,寂静中透着庄严。

“龙图阁直学士”,是元丰五年也即公元1082年宋廷为表彰沈括经略西北的军功,而授予他的官职。此前,他遭遇过诬劾、罢黜;此后,又代人受过,饱受非议,甚至失去自由,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才得以回归书斋,留下一部有着“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之称的煌煌巨著《梦溪笔谈》。

故事讲到这里,一位“传奇人物”身上具备的特质,似乎已经出现了——成就传奇之前,往往先要从高峰跌落,往往会心有不甘、被失望填满,或者说,“放手”。作为政治家的沈括的“放手”,将科学家沈括推到了台前。而也正因为“放手”,才可能奔向更远的宇宙,飞向苍穹的深处。1979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了纪念沈括,将1964年发现的第2027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2018年4月,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净名寺挂锡谷的崖壁上,沈括在雁荡山的第三处题刻被发现。其他两处题刻分别在灵岩龙鼻洞和灵峰雪洞。净名寺的题刻为楷书竖写,“沈括过此,陆元长”等字样清晰可辨,因时间久远,下半部分有后人重叠题刻,无法通窥全貌。据说陆元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伯父。浙江省内,丽水南明山高阳洞和青田石门洞也有两处沈括的摩崖题名石刻。这或许是沈括一生屈指可数的几次返乡中,留给家乡人民的一份念想。

杭州,沈括墓。视觉中国。

公元1073年,在王安石的力荐下,宋神宗任命沈括前往两浙地区察访农田水利。春暖花开的时节,沈括巡视到了温州,专门去雁荡山游览。不少人是因为在语文课本里读到了沈括所作的《雁荡山》一文,才第一次知道了这座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的奇峰。“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穷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经过仔细的考察研究,沈括认定,雁荡奇峰的形成是流水侵蚀冲削所致。这是世界地质学史上关于流水侵蚀的最早论断。

公元1802年,沈括因永乐兵败应对失当,被贬官安置随州,正式退出了政治舞台,为官和政绩史也基本宣告终结。这一年,他52岁。公元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大赦天下,沈括改授秀州团练副使。这年冬天,他风尘仆仆,从湖北安陆、汉口经江西九江、江苏镇江,到达浙江嘉兴。这里不是他的故乡,但与杭州同属两浙路,得以重返山清水秀的原籍乡间,听着熟悉的家乡话语,足可说是“有以慰乡井之怀”了。有这首题为《秀州秋日》的诗为证:

草满池塘霜送梅,林疏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国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风叶断,秋心低逐雁声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华是出开。

在秀州的四年间,他重拾学术,专心致力于编绘全国性总图的事业。沈括将这套综合地图集命名为《守令图》,也叫《天下州县图》。

公元1087年,《天下州县图》历经12年的绘制,终于完成,可惜南宋战乱频发,此图毁于战火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见证了沈括人生的辉煌和低谷,同时也成了令他恢复自由身的一块“敲门砖”——宋哲宗为了奖励沈括绘制地图的功绩,放宽了对他行动的限制。

对于一位已近花甲的老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恢复被剥夺了整整7年的自由更可贵的呢?此时,近十年前在江苏镇江购入的一座“梦溪园”浮现在沈括的脑海中,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率领全家老小移居到此。在那里,他为后世留下了不朽之作《梦溪笔谈》。

“梦溪”得名于沈括的一场梦。即使老了,他仍记得30来岁时频频入梦的场景:那是一个比桃花源更美的地方,山上花木绽放,如织锦铺地,山下溪水清澈,两岸树影倒映在水中。沈括第一次来到镇江东郊的这座“梦溪园”,就发现这里和梦中畅游之地极其相似。历经千年沧桑,如今,园中的小山屹立依然,也仍然铺满像锦绣一样的花草,名为“百草堆”;山下淙淙泉水环绕在花园的一个角落,水色清澈见底,便是“梦溪”。沈括的休息居住之地,是园中西端花草竹子围绕的“壳轩”。“壳轩”之下还有“花堆阁”。花堆尽处有茅舍,唤作“岸老堂”,堂后有一座“苍峡亭”。再看花堆的西头,丛丛簇簇地种满修长的幽竹,叫作“竹坞”。有墙环绕的尖端地块,叫作“杏咀”。幽竹深处,是与宾朋宴游的“萧萧堂”;幽竹丛南面的水滨,有一“深斋轩”和一高耸的“远亭”。沈括在文章中写道,“这里虽然很美,但却是在城中荒凉之地,古树与野兽混在一起,到过这里的客人,都皱着眉头走了;但我偏偏喜欢呆在这里,在泉边钓鱼,在潭上划船,在这茂密的林木、美丽的树荫之中,最适合沉思默想。”

晚年自号“梦溪丈人”的沈括在这里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然而他并没有“玩物丧志”,自知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他开始精心整理自己的著作,将毕生科学研究的结晶及诗文掌故、杂说奇闻乃至街谈巷语悉数收入了《梦溪笔谈》。

让我们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清晨的薄霭中,一位白发白须的花甲老人在园中独步,或许常常沉思而走错了岔道;而与此同时,在他的脑海中,凭借创作的冲动和表达的快乐,也有一条道路在不断伸展。这条路并非笔直,而是蜿蜒辗转,绿树花阴,迷路也是写作乐趣的一部分。在这个以“梦”为名的地方,沈括用笔墨找回了自我。蘸满浓墨的笔端,倾注出他的远大抱负与未尽的理想,挥洒着他丰富的学识与对世界的认知,记录着他的广泛阅历与人生经验。

《梦溪笔谈》共列有17个门类609条条文,内容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军事、文学、史学、艺术、医学和药学等各个方面,如今在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收藏有线装古籍影印本《梦溪笔谈》。宋哲宗绍圣二年,即公元1095年,沈括在梦溪园去世,但他的《梦溪笔谈》却从未淡出人们的视线,且越了解,越着迷,越研究,越震撼。

身为杭州人的沈括,生前与这座城市的交集不算太多。皇祐三年即公元1051年,20岁的他遵循丁忧之制为父守丧,也因此与故乡杭州有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亲密接触。

这一年,平民发明家毕昇去世。回到杭州的沈括从族人的收藏中见到了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当时的杭州是全国四大雕版印刷业中心之一,而毕昇就是当地一家书肆的熟练刻工。

通过《梦溪笔谈》卷十八中一则仅300余字的小文,世人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印刷术由雕版印刷发展到胶泥印刷的历史进程。文中对胶泥活字的制法、印刷过程中的操作手法、活字印刷的优劣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中国已经非常盛行,并在13世纪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15世纪传到欧洲。欧洲的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晚了大约400年。

毕昇的发明一度被以沈括的字命名,时人称之为“沈存中法”。由此,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得以传世,从未谋面的沈括和毕昇完成了一次堪称伟大的合作。我们可以说,天才都是互相成就的,但必须承认,沈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着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郑重且详实地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科学创见、科技成就和创造热情,除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外,还有民间匠师喻皓在杭州梵天寺修建木塔的高超技术,河工高超创造的合龙堵口的先进方法等,使得这些“民间科学家”得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沈括《杭州新作州学记》中有:“杭为大州,当东南百粤之会,地大民众,人物之盛,为天下第一。”对于喜欢做梦的沈括来说,杭州或许是他心里一个不醒的梦,于是才有了落叶归根之举。

今天,在距沈括墓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沈括中学。校园里正在建“梦溪园”,建成后学校的孩子们会指着园中的沈括铜像告诉你,“长大后,要成为‘沈括老爷爷’那样的科学家。”飞逝的时间足以将曾经最绚丽的色彩冲淡,可总有一些东西因为时间的飞逝反被强化着,比如一座城市对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赓续传承。在杭州,沈括从不孤独,梦里梦外,多的是同路人。

0 阅读:15

钱江晚报

简介: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