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捷
文物名片
主角:建宁残碑
出生时间: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
出生地:临猗县城关镇翟村汉丞相翟方进墓
尺寸:残高65.5厘米、宽44厘米、厚16厘米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尽管碑身残缺沧桑,但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建宁,这跨越1800多年的东汉的一个年号,在我们看到这块碑刻的那一瞬间,有了具象的呈现。
这就是本期带你走近的瑰宝——《建宁残碑》,山西省现存最早的文字碑。
记者在走访一些文保单位或古建时,总喜欢去看看那一通通印刻着历史印记的石碑,仿佛一下就拉近了时光的距离。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石碑好似总有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抵住岁月的侵袭,让其所承载的内容留到天荒地老。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万荣马家庄财神庙一通清代石碑上的一句话:“庙之有碑,犹如国之有史,史所以记,国事于不忘,碑所以记,庙事于不朽也。”寥寥数语,就点明了碑刻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我国古代碑刻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分布地域辽阔,形式多样,数量巨大,其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多个方面。石碑,一直都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强大载体,是树立传统文化的重要凭据。
而这通《建宁残碑》,尽管残缺,却一点也没有影响其价值,还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标记。
从落款“建宁元年九月辛酉”可知,这通碑刻于建宁元年,也就是公元168年。建宁,是东汉汉灵帝的第一个年号,距今已有1800多年。碑体为青石质,碑身残缺呈不规则状,碑文为隶书,仅存6断行,记述了绛邑长的德政。经专家考证,该碑是山西省现存最早的文字碑,学界称为“建宁残石”。
1976年修红旗渠时,临猗县文化馆批准发掘临猗县城关镇翟村汉丞相翟方进墓,于墓道中发现了该碑。1997年5月14日,国家文物局一级文物确认专家组鉴定该碑为国家一级文物。当代碑学专家史树青先生,评其“片石残字,皆称国宝”。可以说,《建宁残碑》堪称山西汉碑之瑰宝。
这通碑刻碑文有些地方缺失,具体为:“□致□……遂放遣□……曹守绛邑长平阳□□本□未……瑛少子熹窃晞商鲁因忧素造庶述□……□六□强弱匪倾迈去遗爱民有谣声……建宁元年九月辛酉。”
查阅资料得知,该碑是建宁元年为翟氏一位官员所立,因碑文中有“绛邑长”与“遗爱”字样,曾被称为《绛邑长遗爱碑》。尽管碑文残缺,但依稀能看出是在赞颂一位贤明的官员。山西地区的汉代碑刻在北周时大多被毁,只有由蔡邕书丹的《郭林宗碑》硕果仅存,后来亦不知所终。晚清金石学家叶昌炽曾断言:“自是太行以西、潼蒲以东无汉刻矣。”无疑,《建宁残碑》的出土,填补了山西地区无汉碑的空白。
一直以来,书法都讲究临摹碑帖。碑帖不仅是书法艺术,具有文化内涵,同时还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建宁残碑》就恰好体现了这一点,除了历史价值外,其书法艺术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仔细观察这碑上的一笔一画,虽为汉隶,又似乎有一些篆书的笔意。其字体典雅隽秀,严整规范,刚健方正,雄浑大气又不失灵动,有着极高的书法价值。
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运城,书法底蕴从来都是绕不过的重要一环。从古至今,运城涌现了许多书法名家,也为世人留下了不少有影响力的碑刻,在中国书法史上烙下了鲜明的河东特色。《建宁残碑》不仅对人们进一步研究山西地区汉代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也进一步丰富了运城的文化内涵。
碑石冰冷,字藏深意。这些汉隶,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坚忍与不朽。每一件文物,都是曾经存在的文明留下痕迹的证据。它召唤着有心人,不断研究挖掘,继而不断绵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