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瓜分”德国的德黑兰会议:三巨头意见不合,斯大林给罗斯福送顺水人情? 1943

“瓜分”德国的德黑兰会议:三巨头意见不合,斯大林给罗斯福送顺水人情? 1943年,纳粹德国的丧钟已经敲响,但对于这个即将倒下的庞然大物,战后的命运却像一张迷雾笼罩的牌桌,美、英、苏三大巨头各自心怀鬼胎,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这些手握重权的大佬们,则成了这场“牌局”的操盘手。 最初,罗斯福的想法很简单粗暴:拆!把德国分成几块,让他们自己玩泥巴去,永远别想再搞事情。 他还想把东普鲁士这块“飞地”直接送给波兰,作为战争的“彩礼”,可国务卿赫尔却跳出来唱反调。老赫是个“领土完整”的忠实拥趸,在他看来,随意肢解一个国家,这简直比踩了外交红线还严重。 于是,罗斯福的态度开始动摇,一方面,他自诩“德国通”,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懂德国;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很久没去过德国了,也许真的落伍了。 但这只是这场“牌局”的开胃菜,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美国国务院的专家们可不是吃素的,他们早就开始琢磨怎么收拾德国这个烂摊子。他们拿出了一个相对温和的方案:调整领土、去纳粹化、支付赔款。这个方案在莫斯科外长会议上得到了苏联的初步认可,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 然而德黑兰会议却成了这场“牌局”的转折点,罗斯福突然抛出一个更加激进的计划:彻底肢解德国。他就像突然拿到了一手“王炸”,想要在这场博弈中占据绝对优势。 丘吉尔则打出了一张“两面牌”,他表面上赞成分割德国,但却暗中盘算着如何利用德国南部的省份,建立一个能够制衡苏联的多瑙河联邦。 斯大林的态度则耐人寻味,他嘴上说着更喜欢罗斯福的方案,但实际上,他对德国的野心早已暴露无遗。 在这场“牌局”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不得不提——摩根索,作为罗斯福的“老铁”和财政部长,摩根索对德国的态度只有一个字:狠。他主张对德国进行彻底的去工业化,让他们变成一个纯粹的农业国,永世不得翻身。 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摩根索可谓是不遗余力,他拉拢英国官员,甚至不惜搬出艾森豪威尔将军来为自己站台。在他看来,只有对德国采取最严厉的惩罚,才能确保未来的和平。 可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随着战争进入尾声,三巨头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欧洲咨询委员会的成立,本意是为了解决战后问题,但实际上却成了一个“扯皮”的平台,占领区的划分问题,更是让德国的未来充满了变数。 最终,战后的德国也没有按照罗斯福、摩根索等人的设想被彻底肢解,而是被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分别落入西方和苏联的势力范围。 这场关于德国未来的“牌局”,最终以一种妥协的方式落幕,而那些隐藏在“牌局”背后的个人意志和国家利益,却在战后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提醒着世人,和平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信息来源:《德黑兰会议:战后世界秩序轮廓初现》台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