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瓷合璧!《文脉春秋》带你领略龙泉的千年文化

钱江晚报 2024-08-28 17:29:09

潮新闻

它地处深山,

却借水路而广通四海。

它因青瓷扬名世界,

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瓷器的溯源地之一。

相传它是欧冶子铸造宝剑之地,

它的名字是古代中国人对宝剑的代称,

青瓷的雅,润泽千年,

宝剑的侠,刚柔并济,

这个剑瓷合璧的城市,

就是龙泉。

龙泉溪是浙江第二大江瓯江的源头,

绕龙泉古城而过,

带来了便利的水运交通,

向北可至赣北、皖南,

向东可至温州海岸,

龙泉因此成为浙闽赣边陲的商贸重镇。

城市从龙泉溪畔延伸扩展,

每隔40~50米,

就会有一条南北向的小巷,

通向龙泉溪畔的码头,

街巷格局形似鱼骨,

这是滨水码头典型的布局特征。

李白有诗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龙泉”。

是古代中国人对宝剑的代称。

据记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就利用秦溪山中

含铁量超高的铁英砂冶炼出铁,

锻造出一种名器——宝剑。

相传龙泉宝剑的由来,

就发轫于龙泉城南的一口井。

《越绝书》中有记载,

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奉楚王之命制宝剑。

他凿开茨山,

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铁剑炉旁形成“七星井”,

最终铸成三把举世闻名的宝剑

龙渊、泰阿、工布。

这里便成为名动天下的宝剑的产地,

龙泉因此而得名。

龙泉宝剑剑坯出炉后,

必须“趁热打铁”,

长达2个多小时,

连续不断锤打锻造。

还要将剑体反复折叠。

折叠的次数越多,

剑体的质地就越致密,

强度和韧性也越高。

只有8毫米,

叠压数千层。

一辈子与剑打交道的老工匠计算过,

折叠最多的一口剑,

超过一万六千层。

草木烧灰做美食

黄粿是龙泉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食物,

用山中的柃木枝叶烧成灰得到植物碱水,

作为辅料和进米中,

反复敲打制作成黄粿。

黄粿的保质期可达半年以上。

它独特的香气让野外的蚁虫不闻不食,

方便外出携带和储存。

龙泉地区97%都是山地丘陵,

大山里的村落,

是龙泉古城经济生态圈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以及手工业产品,

汇集到码头进行交易,

通过瓯江外运,

使龙泉在宋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座

集农、工、商为一体的城市。

宋代的青瓷盖房子

1987年,

在南宋时期的海底沉船“南海一号”上

发掘出数量庞大的

龙泉青瓷文物标本,

证实了龙泉青瓷曾经远销世界。

出产一种红紫色的泥土,

被称为紫金土。

烧窑作坊设在龙泉周边的山区,

窑炉因形似一条龙,

而被称为“龙窑”。

称之为“气氛”。

匠人们把需要精细烧制的上等瓷品,

安排在“气氛”最好的位置。

“气氛”达到高潮,

釉水在高温作用下

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出炉后的青瓷釉面,

呈现出柔和温润的青色。

龙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

龙泉小梅镇古窑遗址周边的村落

土墙上,还保留着

古窑场遗留的青瓷碎片。

这些瓷片被当作建筑材料嵌入墙体,

使土质墙体变得极为坚固,

至今还能在一些瓷片上看到

宋代青瓷纹样。

远销到东南亚、西亚、非洲、欧洲等

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龙泉也因此成为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瓷器的重要溯源地之一,

被称作“天下龙泉”。

每七个人就有一个

从事跟青瓷和宝剑相关的行业。

青瓷窑火仍生生不息,

锻铁之花光芒四射。

8月28日,

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

和《文脉春秋》一起,

走进“剑瓷合璧”的浙江龙泉!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