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电话铃声本应是沟通的桥梁,然而,当它成为无休止的营销骚扰时,便成了一种负担。据不完全统计,一些销售人员每天拨打的营销电话高达400通,这种电话营销的泛滥不仅侵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直接侵犯。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全国电信用户申诉中,涉及营销、收费、资费争议的申诉占比高达49%。这一数字背后是公众对电话营销乱象的普遍不满和对有效治理的迫切需求。
骚扰电话背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话营销成为一些企业获取客户的重要手段,然而,当这种营销手段变得无孔不入、无度无序时,便演变成了令人困扰的骚扰电话。
工信部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显示,国电信用户申诉中,涉及服务争议的申诉占比34.3%,涉及营销、收费、资费争议的申诉占比49%,涉及网络、安全的申诉占比16.7%。
骚扰电话不仅是对私人空间的粗暴侵扰,更是对消费者隐私权与安宁权的直接侵犯。销售人员为追求业绩,采取“轰炸式”营销策略,频繁拨打潜在客户的电话,这种行径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激起了公众的广泛不满与谴责。据湖北经视新闻报道,高达九成的受访者每日都遭受此类电话的侵扰,这一现象已不容忽视。
深挖骚扰电话泛滥的根源,其背后隐藏着一个错综复杂的产业链。有媒体记者调查揭露,多个电商平台公然售卖外呼系统,这些系统被精准分类服务于房产销售、网络推广、教育培训等多个行业,其高效能令人咋舌—单日电话拨打量可达普通电话卡的数十倍之多,一天可拨打300至400通电话,且具备自动批量呼叫、重复拨打、防拉黑封号等“强大”功能,加之低廉的通讯成本,为骚扰电话的肆虐提供了技术支撑与便利条件。更令人忧虑的是,部分系统甚至非法提供客户信息,进一步加剧了骚扰电话的泛滥。
“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部分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严重缺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选择了短期利益最大化,却忽视了长远发展中消费者信任与满意度的基石。”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表示,同时,骚扰电话的猖獗也暴露出法律法规执行层面的不足与监管漏洞。尽管《民法典》等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有所规定,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执法难度大、违法成本低等问题依旧突出,导致骚扰电话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构建“电话营销”防线
面对骚扰电话这一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消费者、企业及监管部门必须携手并进,共同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隐私保护防线。
“首先,消费者作为隐私保护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的防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应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在非正规或安全性存疑的网站上留下个人联系方式。”泰和泰律所律师尹晓东建议,对于各类应用程序的权限请求,应审慎评估其必要性,避免轻易赋予其访问通讯录等敏感信息的权限。此外,定期更新密码、使用复杂密码组合等良好习惯,也是有效降低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的有效手段。
而科技的力量,则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高效的保护手段。项立刚指出:“智能拦截软件与隐私保护应用,如同消费者的私人保镖,能够智能分析用户的接听习惯,精准识别并拦截骚扰电话,为用户营造一个清净、无扰的通讯环境。”这些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也进一步推动了隐私保护技术的进步。
然而,当骚扰电话侵犯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法律的力量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坚强后盾,法律为消费者提供了多种维权途径。尹晓东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向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投诉,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要求侵权方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不仅是对个人权益的捍卫,更是对社会正义的维护。”
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自律与责任同样不可或缺。有专家指出,骚扰电话的泛滥,反映了部分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的缺失。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营销行为,建立客户同意制度,未经客户同意不得随意拨打营销电话。同时,企业还应当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客户,而非依赖骚扰电话这种低效且扰民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武汉链家近期叫停了经纪人的“电话营销”,并承诺“扰一赔百”,即如果经纪人未经客户同意拨打营销电话,将向客户赔付100元。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最后,骚扰电话的治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公众应积极参与监督,勇于举报违法违规行为,为监管部门提供有力线索。监管部门则应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诉求,提升监管效能和水平。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和协作配合,形成对骚扰电话的强大合力和有效遏制态势,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隐私安全,让通讯环境回归宁静与和谐。
主持人|记者潘亮实习生关铜瑶
图|视觉中国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消费日报、湖北经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