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舞蹈与徐志摩的诗篇交织串联,舞蹈诗剧《何以相逢》北京首演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30 07:32:56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写下的诗篇萦绕在代代读者心间,8月29日晚,舞蹈诗剧《何以相逢》在中央歌剧院首演亮相,用一段段唯美的舞蹈,串联起《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偶然》等徐志摩诗歌,将文人的敏感情愫和江南水乡的浪漫呈现在舞台上。

舞蹈诗剧《何以相逢》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出品,中国东方歌舞团、武汉邮政艺术团共同演出。毛伟伟、吴硕担任总编导,张渠作曲,马源泽、胡玉婷、赵晨希主演。作为舞蹈诗剧,《何以相逢》放大了“诗”的主题特质,没有采用主流舞剧宏大厚重的叙事模式,而是另辟蹊径,以“小而美”的诗歌结构作品。

恬淡的音乐声起,马源泽饰演的“摩”穿着笔挺的衬衫、马甲和西裤,再配上圆圆的眼镜,推着自行车,以典型的民国文人装扮登场。之所以主角名为“摩”而非徐志摩,是因为人物设计上,总编导毛伟伟、吴硕没有着眼于具体的历史人物,而是从徐志摩诗歌中抽象出人物,另两位女舞者饰演的则是安澜园的化身“澜”,以及取自海宁地名的“宁”。

与其去仔细分辨《何以相逢》中的人物,不如把他们都理解为意象或情绪的化身,感受不同舞段的不同风格。观众只需跟随字幕屏上打出的不同诗句,进入一个个或忧愁或明媚,或温婉或飞扬的舞段。《再别康桥》舞段中,主人公在多媒体营造的蓝色光晕中舞蹈,背景的幕帘上也幻化出康桥的影像,轻盈的单人舞似乎呼应着“轻轻的我走了”的诗句;而在《沙扬娜拉》中,极致柔美的女子群舞诠释着“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何以相逢》以徐志摩的知名诗篇作为全剧串联主线,从“海边的梦”开始至“美的光芒”收尾,融入多个诗句,充满写意色彩。“我们在前期创作中经历了很多次讨论,把这部舞蹈诗剧命名为《何以相逢》,是希望抓住‘相逢’这两个字。”毛伟伟和吴硕说,相逢不仅仅在表达“遇到”,错过、错失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相逢,他们希望来看这部剧目的观众能与不同的情感相逢,能与美好相逢,在剧场中做一个唯美的梦。

作曲家张渠的音乐风格多元,既融入了琵琶等江南传统音乐特色,又有充满当代感的空灵音效,与现代诗的飘逸轻盈完美契合。有趣的是,在表现徐志摩在新月社论诗的舞段中,他创作出一段具有蓝调风格的音乐,这一段的男子群舞也从古典舞风格转向现代和摩登,中西融合的风格对应着民国时期的文人生活。

舞台呈现方面,《何以相逢》同样追求诗意的呈现效果,将舞台剧和诗融合渗透,无论是灯光、多媒体设计或服装造型,均凸显浪漫空灵的特点,整台剧目在观感上充满诗情画意。总体上看,《何以相逢》呈现了一部每一个舞段都很唯美的舞蹈表演,“含舞量”极高,但不同篇章之间内在关联的建构,还有继续加强和打磨的空间。以该剧现有的成色继续打磨,《何以相逢》会成为一部表现文人情思与江南意象的优秀作品。

8月30日晚,该剧还将在中央歌剧院再上演一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