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正是“铁头”董某某风光之时。这一年,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四处打假的视频成为流量密码。在一声声“博主英雄”的叫好声间,在满屏乱飞的礼物与打赏中,公众对假货、缺斤少两等市场乱象的愤怒,被巧妙兑换为“铁头”这类民间打假博主个人的财富与美名。
这一由流量驱动的“草根正义”明显蕴含着失控的风险。尤其是博主拥有了某种由支持者赋予的、近乎不受限的、难以监督的“权力”。果然,近日,董某某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依法立案侦查的消息立刻引爆网络。
“铁头”本人
据通报,2024年5月,董某某等人经合谋,以曝黑料相威胁,向某带货主播索要数百克黄金,并许诺交付后将提供保护,经多次交涉后获得该主播向其指定账户转账的大额钱款。在此之前,今年1月,因在直播间自曝涉黄经历,董某某已有遭平台封禁的“黑历史”。
通报原文
近期处于风口浪尖的还有同为打假网红的“狂飙兄弟”。其遭曝光“欠钱不还”“高调维权翻车”等行径,与台前轰轰烈烈的所谓“正义使者”人设相距甚远。这些戏剧性的反差和强烈的人设割裂感也引发了公众的“信任焦虑”,面对铁头们由打假衍生出的利益链条,公众自然会产生一种疑问:当打假也成为一碗可口的流量饭,它与“假打”的距离还会有多远?
需要强调的是,提倡审慎对待打假流量并非全然否定博主利用影响力变现与合理获利。毕竟网红经济本质即注意力资源的货币化,董某某一干人若通过带货等方式获利则尚在合理范畴内,作为内容生产的“收益”也无可指摘。也需承认,打假博主能够走红,是由于他们敏锐捕捉到了公众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监管的缺位、无力作出了补充。
但若将拥有流量理解为拥有超越法律框架的变相特权,将“打假”异化为任意滥用的个人权威,把“正义”当生意,透支公众情绪,从中勾兑利益,则已经偏离纠偏市场的初衷,逾越“网红”身份的红线。
“铁头”虽碰壁,但“碰瓷式维权”仍在让不少中小商家苦不堪言。尤其是以知假买假、文字游戏、法律擦边等手段进行索赔的职业打假人,使得“打假”与“敲诈”的界限更为模糊、灰色。
这类职业打假人甚至还在批量生产和持续“繁殖”,人数愈众,撒网愈广,原本具有弹性的市场,则可能陷入混乱和焦虑,这对营商环境亦是不小的打击。毕竟,这类打击并不负责售后,也无需监督商家整改,打一竿子枣就跑,商家最可能的应对方式是将一次被索赔成本转嫁于消费者,而非大花力气从生产源头整改。
回溯制度设计,仍需呼吁,如要打假,则应建立在清晰明确、详尽且具备强大执行力的规则之上,而非个人突击式的、英雄式的、噱头式的“表演行动”。铁头们“凉了”或许值得欢呼,但公众对于市场秩序的心“热了”才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大众新闻记者张瑞雪)
这是因为在靖国神厕上厕所得罪汉奸买办了吗?
这东西本来就心术不正
只要是打假能震慑那些不轨之徒,我就支持!至于流量那是他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