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无人设备为生产作业提质增效——高温岗位“退热”了

身边24小时 2024-08-31 15:14:59

炎炎夏日,“烤”验着上海整座城市的耐热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劳动保护技术的升级,一些曾经处于“水深火热”的岗位或涉高温工作环节,如今正在逐步“退热”。

不论是管道智造工厂车间的自动焊接机,还是建筑工地的5G智慧塔机、炼钢厂的远程智能点巡检系统,机器人或智能设备正替代职工在一线“顶班”,逐步让职工从现场一线转到“幕后操作”。

如此,不仅能够减轻人的工作负荷,还可以为生产作业提质增效。同时,不断提升作业环境的安全性、人性化和友好度,也让一线劳动者的职业体面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管道“智造”车间的焊工:夏季高温里,我们不再汗水如流

在炎热的夏季,上海建工安装集团的管道智造车间内,焊工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汗流浃背。随着2021年研发生产基地的投入使用,这里形成了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于一体的服务链,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也改善了工人的工作环境。

在安装集团研发生产基地,长约百米,宽约二十米的管道智造车间内,焊花闪烁、机器轰鸣,一根根焊接好的钢管或整齐摆放在一侧,或沿履带被送往下道工序,而该车间自主研发的预制加工平台运转不歇。

杨春寒是车间的自动焊操作工,正“指挥”着压辊式自动焊机(简称:“翻转机”),游刃有余地作业。“电流148A,电压19.5V,焊速068,摆速194……”提前预设好各项参数,杨春寒放心地把一段预制管道的焊接工作交给了眼前的“大家伙”,自己则在一旁“监工”。

杨春寒向记者介绍道:“这是我们的焊接‘主力’——翻转机,有了它,预制构件的精密度大幅提升,从厘米级到了毫米级,又快又好,这是人工焊接根本无法企及的。”翻转机20分钟焊完的管道,杨春寒说人工焊接起码要2个小时:“不仅是焊接时间变短,我们操作也不用凑得非常近去点焊,体感大大改善了。”

“以前夏天的人工焊接,我们任务做完,劳防皮鞋倒出水是经常有的事,浑身是汗,像是水洗过。”车间副主任张春彦是一名有着30余年工作经历的焊工,他回忆道。

研发生产基地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顾向阳,就对皮鞋倒水特别有共鸣:“别说是鞋子倒出水,早些年我们焊工的安全帽,都被烫出过洞来。”

2002年盛夏,卢浦大桥主桥合龙在即,彼时还年轻的顾向阳和张春彦等焊工,被安排上桥作业。“桥梁合龙的钢梁焊接,都是依靠人工在狭小倾斜的空间里进行的,回想起来内部温度起码有70摄氏度。我们焊工只能用身体做支撑,安全帽就顶着滚烫的钢板,就这样被高温烫出了洞……我记得从桥上下来,坏掉的帽子堆在一起,起码有20多顶,后来大家都习惯多备一顶安全帽作业了。”

顾向阳感慨道,“如果当时有自动焊机,该多好。”

“我们的管道智造车间采用自动焊接技术,如今的年生产能力已经能达到5000吨以上了。”顾向阳骄傲地告诉记者,“传统生产模式的改变,在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为一线产业工人减负,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5G智慧塔吊司机:脚踏实地,不再头顶烈日

在中建三局华东公司的浦东张江康桥绿洲项目工地上,塔机精准起吊投放建筑材料。与其它建筑工地不同的是,这里的塔吊司机不是坐在离地百米的塔吊驾驶室内操作,而是坐在地面搭建的5G塔机集控驾驶舱中。

在塔机集控驾驶舱中,塔吊司机黄宴军在座位上紧盯着眼前的多块屏幕,通过对讲机与前方人员沟通,然后轻轻摇动左右的手柄,不远处的塔吊精准流畅地将钢梁吊装至几十米高的地方。

以往工地上的塔吊,驾驶舱离地低则数十米,高则数百米,塔吊司机每次作业,要一步一步手脚并用爬上驾驶舱,费时费力,在狭小的驾驶舱内一待就是半天,甚至一天,而且高空操控还存在着风险高、功效低、环境差等问题。而采用塔机智能集控系统,将塔机高空操作变为地面室内环境远程吊装作业,有效提升整个作业过程的安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塔吊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颠覆了传统的作业模式。

有着十多年塔吊工作经验的黄宴军和同事向师傅都对眼前的“高科技”赞不绝口。

他说,“用了这个‘高科技’,我们把上塔吊的时间和体力都节省了,人也更轻松了。从前我们的传统塔吊,需要先把安全带系好,防坠器挂好,再慢慢爬上去,爬一次要半小时。现在在地面操作,比高空塔吊的驾驶舱舒适很多,安全很多,没有刮大风产生晃动,也不用顶着大太阳晒得非常热,现在还有12个高清摄像头,让我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没有视野盲区,在地面操作吃饭喝水的空间也大了。”

塔吊司机的工作环境变得舒适了,工作效能也提升明显。

黄师傅口中的这套“高科技”,采用了5G室内远程控制塔机操作系统,可利用城市公共5G基站,快速完成远程通讯组网,实现塔机操控及运维所需要的全要素信息实时传输,并且通过颜色、方向、数值等形式,对操作人员进行点位提示,从而实现精准吊装。

据张江康桥绿洲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董永波介绍,这是基于5G技术的智慧塔吊首次引进上海,该系统可以让一名操作人员现在最多可分时操控5台塔吊,被控塔吊一键切换,提高了人员利用率,不仅节省人工30%,而且人机协同吊装效率也可提高15%。在控制信号方面,通过网络专线保障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信号延迟也能控制在毫秒级。

炼铁厂点巡检员:全方位实时监控,心里感觉更踏实

成吨的铁矿石原料从码头上货,通过全封闭的带式输送机运输到宝钢股份宝山基地,这是冶炼的第一步。皮带在几乎封闭的通廊内运行,工作温度接近50℃。而自从今年4月,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中冶宝钢)引入“智能巡检管控系统”后,这个数字,检修人员大部分时间是在吹着空调的中控室内看到。

在厂区,空中似车厢的连廊构成物料运输的全链路通道,连廊内的带式输送机一天中75%的时间都在运作。传统的巡检要靠人工到现场完成。来自中冶宝钢,在巡检岗位一线工作30余年的倪师傅告诉记者,两个班组总共8人,每天至少现场巡检三次,一次长达一两个小时。“我们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现场,除了巡检,还有停机检查,来来回回走下来,每人每天至少12公里。”

由于天气炎热,气温高,加上机器运作温度,通廊通风有限,点检作业人员作业环境温度近日来直逼达50℃,运输途中产生噪音和粉尘也无法避免。点检工江城戏谑道,口罩一天换4次,都被汗水湿透了,像抹布一样黏在脸上,拧一下都能出水。

位于宝钢厂内的皮带检修中控室,空调制冷26℃,此外还有风扇辅助降温,体感十分凉快。在中控室的大屏幕上,带式输送机各个区域的运行和故障情况清晰可见,值班人员可以随时查看不同区域的皮带运转情况。部分的监测镜头还能实时转向,保证皮带巡检没有死角。

在一线“苦”了三十年,倪师傅对现在的改变十分满意。“现在的电子设备已经替代了我们的五感。”他说到,以原料破碎区域内举例,温振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代替了人工巡检的手,声呐传感器代替耳,感温光纤代替鼻子,摄像头代替眼睛……是代替,也是一种延伸。通过对现场全方位实时监控,倪师傅直言,“整个设备都在掌控之中,心里对设备情况‘更有数了’”。

据了解,中冶宝钢于今年4月逐步投用智能皮带管控系统,从根本上解决皮带机作业强度大,夏日高温难挨等情况。该公司设备管理工程师许旭介绍,系统主要采用“传感器+视觉检测+5G通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现场数据感知、故障预防报警和数字孪生模型技术融合起来,让带式输送机的运行和故障情况可远程实时可视化监控。

目前一线点检的人员减少了,点检频率下降,但工作效率却大大提高。“我们的目标是‘没有故障不到现场’”许旭希望,这个愿望早日实现。

(李佳敏、张锐杰、陈恒杨对本文亦有贡献)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