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熙对老师说:你看不起我,亲政后一定砍你的头!老师下场如何?

繁华聊社会 2023-09-05 10:36:44

前言

康熙帝八岁登基,天资聪颖,却也性子张扬,曾一时冲动之下对启蒙老师陈廷敬说出“长大必砍你头”的狠话。

好在明君有自知之明,京师保和,老师以德报怨,师徒终成知交。这段少年康熙与陈廷敬之间的恩怨情仇,必成千古佳话。

一、陈廷敬生逢乱世,隐忍求学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陈廷敬出生于江苏昆山一个书香门第。自小便机灵聪慧,引得父母寄予厚望,将他送入私塾读书。

陈廷敬勤奋好学,尤其对诗词散文有独特心得。他博览群书,诵读经史,对古今人物轶事了如指掌。他还善写文章,词赋引人入胜。老师看了大为赞赏,誉为“文豪”、“少年才子”。

陈廷敬不负众望,很快就在同窗中脱颖而出。老师赞叹他必成龙凤,有望在科举殿试中高中状元。同学们也对陈廷敬另眼相看,争相交往,想沾些他的学识气度。

然而好景不长,明朝已日薄西山。李自成农民军兴起,清兵渡海而来。江南一时人心惶惶,童生纷纷停学,不敢涉足京城应试。

陈廷敬虽才华出众,亦无奈天时不助,只得静待时局好转。他继续勤奋习文,日记诗词,以怡情自娱。同时也细心观察时局变迁,认真思索救国救民之道。

酷吏异乡,陈敬改名明亡清兴,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顺治十五年(1658年),陈廷敬忍辱负重,踏上北上的科举之路。

当时交通极为不便,道路多有强盗横行,陈廷敬只得小心翼翼,遇到危险及时躲避。他还时常问路确认方向,生恐走错迷路。白天他不敢长时间休息,生怕耽误行程。夜晚更是警醒注意安全。

一路过关斩将,陈廷敬终于抵达京城,参加顺治科举,中了进士。新朝开国之初,急需人才治理国家大业。顺治帝见陈廷敬学富五车、举止大方,对他青眼有加,多次召见,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顺治帝还亲自为他改名“陈廷敬”,以示钦佩。

当时已有一陈姓官员名“陈敬”,顺治帝特给陈廷敬改名,是殊荣中的殊荣,足见顺治帝器重他的程度。其他官员都叹息连连,艳羡不已,暗自期盼也能得君王如此礼遇。

陈廷敬深感皇恩浩荡,从此对新朝倾心尽力,工作勤勉谨慎,深得同僚好评。连孝庄太后的耳目也对他赞不绝口,认为他必是个官清名朗的良臣。

二、天子之师 礼让君主

公元1661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猝然驾崩。其指定的继承人康熙帝时年只有八岁,正是无知冲动、意气用事的少年时期。

主少国疑,皇位继承人尚幼,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庆亲王摄政,孝庄太后临朝称制,始稳住了国家大局。然而政权能否安稳交接,全赖这位八岁的小皇帝。

太后殚精竭虑,为小皇帝选择最优秀的老师,从各学科精挑细选,期望培养一代贤君。陈廷敬便是她选择的主要启蒙老师之一。当年顺治帝亲授“廷敬”名,今日孝庄亲命他为皇帝讲学,可谓声名鹊起。

然而身份逆转,尊卑悬殊,陈廷敬心中却惴惴不安——面对八岁的孩童,他反倒有种即将“教训君王”的紧张感。

三、初为人师,礼让为先

陈廷敬对康熙帝礼数周全,极尽谦恭。他认真备课,每日带着诸多经史典籍前来,还特意准备了棋艺等娱乐活动,想方设法让皇帝学业之余不感厌倦。

陈廷敬向来学识渊博,讲课条理清晰生动,康熙帝也确实聪慧过人,不出一月,就能听懂陈的教诲,学有所成。

太后听闻皇帝进步神速,大喜过望,对陈廷敬礼遇有加。然而陈廷敬并不因此骄傲。他发现,八岁的康熙帝聪明一时,随心一时,并不内敛,有时言行中透着张扬跋扈之气,这令陈廷敬颇为忧虑——一个八岁的孩子就有当君者的威严,实在令人不安。

陈廷敬虽是老师,但更以臣子自居。他时时提醒自己,面前这个少年,是统治这国家的皇帝;他必须礼让君主,不能过于逾距。

四、小皇帝任性借钱,老师谨守国法

一日课毕,康熙帝忽然对陈廷敬说:“陈先生,你身为户部官员,银钱财帛最多,就借些给朕花用吧。”陈廷敬大惊失色——皇帝这是要挪用国库,于法不合啊!他谨慎地问:“陛下要银子做什么用?”

康熙帝漫不经心地说:“就给朕买些新奇玩物,随意花些玩玩。”陈廷敬心中大急,这小皇帝聪明过人,但不谙世事,要是养成挥金如土的恶习,那后患无穷啊!

但他也不能直接责难皇帝。陈廷敬只得凝重地说:“陛下,国库银两是治理天下的重资,臣不能擅自挪用分文。还请陛下三思!”

康熙帝不解:“朕就是你的皇帝,要用便用,何须多虑?”陈廷敬叩头道:“陛下言重了!国库不是臣等私有,臣对天下百姓负有牢不可破的责任,断不可贪污国资,是为大罪!求陛下明察。”

康熙帝还是孩子心性,听不进去老师的劝谏,竟勃然大怒:“你一个臣子,如何敢违抗皇命?朕要用钱就是要用钱!以后朕亲政了,定要砍了你这个不遵皇命的奸臣的狗头!”

陈廷敬面色苍白,头皮发麻。他生平最惧怕权倾朝野的皇帝无理取闹。今天这小皇帝虽幼稚,日后掌权,定会记仇的!然而为了国家社稷计,他不得不强忍恐惧,一次次恳请康熙帝三思。这日谈毕,陈廷敬腿软瘫倒在地,心中惴惴,自己这一生,恐怕难逃灭门之祸了!

五、老师请求退休,小皇帝懊悔未果

康熙帝亲政后,陈廷敬早有退隐之意,但太后留用有加,他也不好直接提出来。直到康熙十五年,康熙帝初步掌控朝政,陈廷敬赶紧上书请辞,想避开皇帝的追究。

谁知康熙帝不但不同意,还向太后力保道:“陈廷敬老师清高廉洁,教导有方,朕幼时受业于他,敬慕备至。他年老多病,现欲退隐,朕万分不舍,望母后留用。”

太后听了大喜,当即命陈廷敬继续供职,礼遇如初。陈廷敬受宠若惊,这小皇帝不是要置他于死地吗?怎会一反常态,对他百般维护?

后来康熙帝在一次宴会上,特意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对陈廷敬说:“老师年轻时曾教导朕读书识字,严谨务实,倍受朕敬重。朕记取老师教诲,今日方能小有作为,老师的功劳不可没。”

陈廷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小皇帝已经长大成人,悔改少年时鲁莽言行了!他忍俊不禁,眼泪在眼眶打转——他一生最担心的“灭门之祸”,竟成了今日最高殊荣!人生奇妙,天道好轮回,造化弄人啊!

六、师徒知交,江山打捞初心

自此,康熙帝对陈廷敬亲信有加,经常传召他进宫商讨国事。陈廷敬也尽心辅佐康熙,政事咨询必不欺君。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功绩斐然。臣子们都说这是陈廷敬等老师教导有方的结果。陈廷敬闻言窃喜,内心却明白,一人之才华终有穷时,惟有学无止境。

门生已是明君,老师的使命更要坚守初心——礼让君主,竭智尽瘁,助君王济世救民,实现大一统太平盛世。

结语:

千古忠诚正是老师之道,执子之手教子成长的恩情,谁报得起?明君贤臣,江山治乱兴衰,都不是偶然。有开明君王,知遇良师,继往开来,方得万世太平。

0 阅读:234
繁华聊社会

繁华聊社会

喜欢我的多多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