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平定南燕金刀太子时究竟有多危险?一不小心便会万劫不复

明月扶摇 2023-05-28 00:03:54

历史上宋武帝刘裕平定南燕的前后因果,史书上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就好像刘裕平定南燕不费吹灰之力,十分顺利。但是这其中的风险超乎常人想象之外,一不小心刘裕的政治生命和物理生命都将凋零。

公元405年,这一年刘裕和他的好兄弟们在京口起义灭亡了桓楚政权,同时这一年也是刘裕政治智慧成熟的一年,面对起义成功后晋廷给予的高官厚赐,刘裕没有和他的小伙伴们一样高高兴兴地享受胜利果实去赴职上任,而是选择了推辞了晋廷给予的录尚书事这个位置,反而选择到京口去任职,要知道录尚书事可不是像三公那样的荣誉头衔,它掌管着朝廷绝大部分权力,是事实上的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之职,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大将军蒋琬都曾担任这个职位,南北朝后面的权臣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枭雄都对这个职位争先恐后。

而刘裕在主导灭亡桓楚后却拒不接受这个职位,这反而是他政治智慧高度成熟的体现。首先刘裕一旦入朝担任录尚书事这个当朝宰辅的职位,就会势必放松对地方军权的掌控,刘裕本来就是靠军功起家的,他深知在乱世中军队才是一切。其次,外放到京口任职,这乍一听像远离了政治权力中心一样,但是从地图上来看京口距建康本来就很近,并且当时晋廷表面上的最高行政长官王谧是站在刘裕那一边的,可以说刘裕仍然可以通过操控王谧来实现对晋廷的管束,这让刘裕仍然能对朝局施加巨大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刘裕当初是以匡扶晋室为口号来起兵讨伐桓玄,是以天下大义为名,如今刚把桓玄赶下台,自己就急慌慌的独揽大权,这可能会让很多人认为他刘裕是和桓玄之流的一路货色,对自己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综合上述种种考虑,刘裕最终拒绝了这一职位的诱惑。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两年,刘裕扶持的代言人王谧就去世了,没办法,在公元408年,刘裕亲自步入台前开始入朝辅政,将权力牢牢抓在了手中,这打破了东晋立国以来士族执掌朝政的惯例。因为刘裕是底层寒门出身,自身文化水平也不高,朝中那些豪门士族以及之前的那些战友们对此很不服气,在刘裕风光的辅政之路背后可以说是危机重重。

在此背景下,刘裕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让那些不服自己的人闭嘴,刘裕就决定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上出击,即通过发动战争收复失地这一方式来筑基自己的地位。首先映入刘裕眼中的便是割据蜀地的谯纵,但是由于蜀地遥远,刘裕自己刚入朝根基不稳,就没有亲自领兵出手,反而在同年八月派遣了自己以前老上司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去讨伐谯蜀,但是由于谯纵据险死守,后秦也派兵相助,加之疫病流行,最终刘敬宣只能无功而返。

本来刘裕担任录尚书事就让朝廷的许多人表示不满,这次伐蜀失败更是对刘裕的威信和地位都造成了严重危害,而他的老战友兼老乡也是主要的政治对手刘毅,更是紧紧咬住刘敬宣战败一事不放,一心要置刘敬宣死地找刘裕麻烦,没办法此次失败必须有人要背锅,刘裕就下旨把自己的车骑将军降为中军将军,虽然他此时仍旧是当朝宰辅,但在将军的名号上已经被刘毅压了一头。据史书记载,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中,刘裕一方被刘毅集团死死地压住一头,这时期刘毅的府邸门口车水马龙,宾客云集,而刘裕门前却显得冷冷清清。

因为想要稳住权势,所以选择西伐谯蜀,但是伐蜀的失败又进一步造成自身地位的不稳,所以刘裕此时急需破局之法,而此时好巧不巧的南燕的金刀太子慕容超却自己送上门来,当南燕入寇的消息传到东晋朝廷时,刘裕拍着桌子大喜过望,心想这金刀太子不就是最好的靶子吗?在他正发愁找不到扭转自己不利局势的突破口时,既然你慕容超自己送上门来,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虽然刘裕决定拿攻伐南燕做突破口,但是他此时在朝堂上的局势却不太好,当他提出这一想法的时候,朝堂上反对声一片,尤其是刘毅集团的人更是拿上次伐蜀失败的事情做借口,幸好此时他以前的战友孟昶和豪门谢氏的领军人物谢裕都站出来支持刘裕北伐,再加上刘裕身为当朝宰辅他的态度无比坚定,北伐南燕这一提议才最终被拍案定下来。

在终于做好朝廷百官的思想工作后,接下来便是集结大军向南燕出发,刘裕北伐南燕到底集结了多少军队,史籍中无明确记载,但是想来不是太多,因为朝廷此时还不是刘裕的一言堂,豫州刘毅集团掌控的兵力刘裕可调动不了,长江上游荆州的军队又要留守防备巴蜀的谯纵更无法调离,所以刘裕调动的兵力大部分都是属于自己地盘的徐州、兖州、并州三州的军队,其中兖州和并州又是侨置州,所谓侨置州就是东晋南渡后在南方设置的和以前北方州名称相同的地盘,实际面积根本不能和以前的九州相比较,所以在这里我才会说刘裕实际能调动的军队非常有限。

更不利的是东晋少骑兵而多步兵,刘裕集结的大军是以步兵为主的军队,而他北伐的南燕身处北方,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三大养马场之一的冀北养马场非常靠近,所以南燕骑兵多且精锐。在战场上自古都是步兵面对骑兵的碾压一直处于劣势,特别是在十六国时期,由于马凳的普及和马铠的使用,骑兵对步兵的优势又有了质的提升,可以说刘裕北伐南燕的难度非常之高。

而南燕那边,金刀太子慕容超是南燕的第二代领导人,南燕立国也才短短十二年,曾经跟随南燕开国皇帝慕容德南征北战的那些名臣猛将们大都还活着,在刘裕北伐的消息传到南燕朝堂上时,有点东西的南燕大权臣公孙五楼曾提出了非常切合当前局势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便是刘裕的进军路线必然要经过堪称天险的大岘关,我们就据大岘之险打持久战,待到敌军锐气尽失之时,派两路骑兵前后包抄,一路沿海岸线南下断掉晋军的粮道,另外一路居高临下凭借地势之利向晋军腹地猛击,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晋军必然大败;中策便是下令各地长官坚壁清野,铲除地里的庄稼,让晋军不能在南燕境内得到补给,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晋军远道而来后勤补给必然难以持续,待刘裕大军粮尽人疲,再发动反击;下策便是直接把晋军放进大岘关,在临朐城下的平原进行决战,毕其功于一役,充分发挥骑兵在平原作战上对步兵的巨大优势,正面击溃刘裕大军。

可以说这上中下三策的制定都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上中两策更是老成谋国之道,如果慕容超采取上中两策中的任意一策,刘裕可以说此次北伐失败的可能性极高,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慕容超最终选择的是下策,这最终导致了他身死国灭的下场。其实这也与慕容超从小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慕容超从小到大一直在装疯卖傻乞讨为生,没有系统性地接受治国理论教育,一朝得志便得意忘形,为了听点音乐便轻启战争,选择下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必然的。

除了发动北伐前的种种危机隐患,北伐战争中的艰难攻坚,就算在北伐灭掉南燕后,刘裕的处境也是极其糟糕的,因为就在刘裕灭掉南燕的最后关头,东晋朝廷居然被妖贼卢循和他的姐夫徐道覆给差点偷家了,一度直逼建康城,他们先是把刘裕的京口起义的元老好兄弟何无忌给干掉了,又打退了驻守在荆州的刘裕弟弟刘道规的军队,几乎横扫了江南绝大部分地区,建康小朝廷那是一封又一封的告急文书发给远在南燕的刘裕,催他火速回防建康,刘裕没办法只好改变围攻的策略,直接发起军队对南燕都成广固城进行强攻,虽然最后灭掉了南燕,但是刘裕的军队也是死伤惨重,接下来反击卢循徐道覆的战争是指望不了他们了,刘裕刚灭掉南燕后,十分担心京师空虚,万一被卢循偷袭得手,后果不堪设想,这时他已经留辎重在后,自领步卒到了山阳附近,接着索性部队也不要了,几十个人日夜兼程,拼命往建康赶。

就在刘裕日夜兼行,马不停蹄的向建康城赶去的时候,和他京口起义的老乡也是主要的政治对手刘毅却把东晋最后一点家底给挥霍一空了,因为刘裕北伐南燕成功,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声威如日中天,刘毅生性高傲,自认为不比刘裕差,不顾刘裕的书信劝阻,执意带着东晋最后的军队和卢循徐道覆作战,结果在桑落洲遭遇惨败,好几万军队死的死被俘的俘,最终活着回来的只有十几个人,刘裕刚到达建康时,整个东晋朝廷还能派的上用场的就只剩下建康城的几千城防军,这些军队的精锐程度根本不能和北府兵相提并论,而他的敌人卢循徐道覆兵合一处,数十万大军战舰绵延百里,旌旗遮天蔽日,双方实力差距巨大,更糟的是此时东晋朝廷内部又分裂了两派,一派主战,一派主逃,刘裕就是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硬生生的凭借几千城防军守住了建康城,打赢了建康保卫战,随后完成绝地反杀。

刘裕的每一步崛起可谓是艰难险阻困难重重,每一次前进都布满了铁与血,与金刀太子慕容超决战的前中后充满危机和挑战,辅政的失利,艰难的思想统合,北伐军队数量的不充分,慕容超的决策失利,及时拿下的广固城,北伐胜利后的马不停蹄,一环勾着一环,这其中只要有哪一点出现问题,刘裕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可谓是充满了英雄的血与泪。不过过程越艰辛,其后的胜利果实便越甘甜,北伐南燕和随之其后的建康保卫战是刘裕生涯的一个重要分界线,这代表着刘裕基本上拿到了东晋朝廷的统治权,为后来的金戈铁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阅读:233

明月扶摇

简介:人生有多长,人生就在你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