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感文化小陈

心能转物,既同如来。——《楞严经》
在这个世间,那些敢于面对人生的不幸,并且能够借机转化的人,便是自己的如来。
正如《楞严经》所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若被物转,即名凡夫。”
有一位禅师和他的徒弟在旅途中游玩,当他们走了一半的路程时,禅师突然变得异常激动,紧紧抱住一棵大树,大声呼喊:“徒弟啊!快来救我!”
徒弟茫然不知所措,禅师又接着说:“我抱着这棵树实在太痛苦了,快把我拉开。”
于是,徒弟用尽全力去拉扯,但却无法将禅师拉开。
最后,禅师自己松开了双手,告诉他:“你看,只要我自己放开手就好了。”
痛苦和烦恼就像是抱着一棵树一样,都是我们自己被心灵的枷锁所束缚。
欣赏别人,你就正在走上坡路。曾仕强先生说:总是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上坡路;总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说明你正在走下坡路。
当你开始学会欣赏别人时,赞美别人时,你的人生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法则——镜子法则。
法则的规律是:你所面对的一切,其实,都是你内心世界在镜子里的投射。
你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世界也会给予你相同的回馈。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能量相似的事物,总是会互相吸引。
这世上的一切都是以你心念转化,你用欣赏、赞美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别人也会在你的面庞上看见神采奕奕,从而对你笑脸相迎。

心能转物是能转变对物的看法,转变看物时的心境,而非改变物境。
见物即见心,即是心能转物。
你的思想会创造出疾病,也能治好疾病;你的思想能让你陷入痛苦,也能让你离苦得乐。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面对挑战的勇气和韧性,从而促进个人成长和目标的达成。
苏轼被贬谪岭南期间,他更将佛理融入生命体验。
食荔枝时,他品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遇风雨则吟啸“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些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楞严经》中“心能转物”的注脚——当妄念消弭,苦难亦可化作菩提。

庄子说,“夫以出乎众为心者,何尝出乎众哉?”
一个人越是自我,凡事以“我”为中心,他的境界就越低。
而当一个人通过修道,不断接近无我,才是真正的超凡脱俗。
一个无我的人,才能做到“物而不物,故能物物”,心能转物而不被物转,才知道怎么更好地掌控有形世界的一切。
转变心念就能转变命运。科学家爱丁顿说:“我们一直认为物质是一种东西,但现在它不是一种东西了;现在,物质更像是一种念头,而不是某种东西。”
其实,心念才是宇宙中最大的力量。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即念头的ABC法则。
A是发生的事件,B是我们的看法、角度,C是我们的念头、反应和情绪。我们以为是A这件事情导致了我们出现这样的念头,其实不是的,是我们的看法和角度触发了当下的念头、反应和情绪。
通过调整B,我们可以改变C,这就是转念的力量。
《菜根谭》中讲:“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意思是,苦境乐境,全在于心境;迷茫顿悟,也不过是一念之间。
心念改变状态,状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命运。
所以,一个人的心念变了,命运也自然会跟着改变。
宋朝,有位画家叫朱子明,山水画是当时一绝,但他偶尔也画驴。
他的才华横溢和声名鹊起,带来的除了名望,更多的是同行的嫉妒。
很多人都造谣、贬低他,说他只会画驴,于是向他求画的人越来越少。
朱子明遭此侮 辱,心中抑郁,但他并没和谣言较劲,反而苦中作乐,达观地练起了“驴画”。
而当朝皇帝宋徽宗,偏偏对驴画情有独钟,得知朱子明的驴画最好后,还召他入宫画驴。
此后,朱子明为宋徽宗作驴画数百次,并大受褒奖,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画驴人”。
可见,较劲还是看开,不过是一念之差,却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