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忽必烈,不杀城中一人!”公元1279年,忽必烈立下此誓言后,钓鱼城那紧闭了36年的城门终于打开,人们这才知道:让上帝折鞭的,只有区区32人!
话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为了找花剌子模算账,直接率领大军往西边打去。这背后的原因嘛,就是他们派去通商的使者被宰了,这一下子就把成吉思汗的火给点着了,蒙古的铁骑也就此踏上了征服的征途。
时间一晃,到了125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接过了大汗的位子。他一看南宋那边,觉得是时候动手了,就派了自己的亲弟弟忽必烈往南打。蒙哥自己呢,则亲自带队去啃川蜀那块硬骨头——钓鱼城。这钓鱼城啊,位置那叫一个绝,依山傍水,要想打进去,难啊!
钓鱼城的守将王坚,那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不仅勇猛无比,还特别有远见。他早在建城的时候就想到了将来可能会有的战事,所以在城里囤了不少粮食,还开了不少地种庄稼、养鱼,生怕哪天被围了城没吃的。这就叫“有备无患”,跟咱们常说的“晴天带伞”一个理儿。
到了1259年的正月,蒙哥带着他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钓鱼城下。这钓鱼城啊,对南宋来说就像是一扇北大门,重要得很。蒙哥心里头盘算着,只要把这扇门给踹开,南宋就指日可待了。但没想到的是,这钓鱼城比他想象中的还要难啃。城墙厚实得跟铜墙铁壁似的,地势又险要,再加上王坚那聪明的指挥,蒙军是攻了一次又一次,全都铩羽而归。
而钓鱼城里的守军呢,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士气高涨。他们心里头清楚得很,只要这座城还在他们手里,南宋就还有希望。夏天一到,蒙古军队已经围了钓鱼城大半年。太阳火辣辣地照着,蒙古骑兵在城下找来找去,想找出攻城的办法,但每次都被城里的箭和滚木给打了回去。蒙古兵死伤越来越多,大家心里也越来越没底。王坚瞅准机会,决定主动出击。他带着最厉害的部队,好几次晚上偷偷去偷袭蒙古人的营地,每次都让蒙古人损失惨重。这些偷袭不光让蒙古人没了士气,还让蒙哥大王开始怀疑,这钓鱼城到底能不能打下来。
蒙哥大王是打仗的高手,但他也明白,再这么硬碰硬下去,蒙古兵只会越死越多。他就改了主意,决定不硬打了,改成围起来困住他们,想断了钓鱼城的吃和喝,让他们自己投降。可王坚早就想到了这一招,他在城里存了好多粮食和水,够城里的人和兵吃用好几年呢。他还派人去给南宋皇帝报信,求援兵和东西,还说了:“你就算再攻十年,这城你也拿不下!”
蒙哥大王的长期围困计划没成功。他自己还亲自去看钓鱼城的情况,让士兵搭了个高台。结果他刚站上去,就被守军的箭给射中了,当场就倒在了钓鱼城下。蒙哥的死让蒙古的贵族们大吃一惊,蒙古帝国也乱套了。蒙哥的几个兄弟,像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都想着回去抢大汗的位置,四个大汗国也在暗地里较劲,蒙古帝国就这么从强盛变得衰弱,一点点分崩离析了。南宋朝廷虽然缓了口气,但王坚在朝廷里不受待见,被排挤得心情郁闷,最后就这么走了。从1243年开始,王坚、张珏、王立这三位将军,轮流守着钓鱼城,一守就是36年。可惜啊,南宋最后还是没能撑住,1279年彻底完了。为了城里老百姓的性命,王立只能向蒙古军投降,但有32个忠诚的士兵,他们选择为国捐躯,一起自杀了。
钓鱼城这一战,可不光是守住了四川的大门,还直接挡住了蒙古人往西边扩张的路,这事儿对全世界的历史都有大影响。钓鱼城的英雄们,他们的故事就是咱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也鼓励着咱们中华儿女,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要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强大去奋斗。
到了1279年,忽必烈发了誓:“我忽必烈,绝不杀城里一个人!”这话一出,钓鱼城那关了36年的大门才慢慢打开。人们走进这座满是故事的城市,才恍然大悟,原来能让蒙古铁骑吃瘪的,就靠了那32个勇士。他们用命换来了这段传奇,他们的牺牲,不仅仅是为了守护一座城,更是为了守护那份对家园的深情和对自由的向往。钓鱼城的故事,是咱们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亮点。它告诉我们,不管黑夜多深沉,总有一束光在前方指引;再小的力量,也能激起滔天巨浪。面对外敌入侵,咱们中国人从不低头,从不认输。就像王坚他们当年那样,誓死守护家园,咱们每个中国人,都得有那股子血性,敢于斗争,用铁打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信念,守护好咱们的每一寸土地,一起努力创造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
钓鱼城的故事,不仅仅是个过去的故事,它是咱们民族精神的传递。它告诉我们,不管社会怎么变,那种为了正义和自由去战斗的精神,永远值得咱们去学习和继承。咱们要守住初心,一直往前冲,在新时代的道路上,再写几个闪亮的篇章。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