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朱爱国:中国苎麻产业发展迎来“新风口”

封面新闻 2024-09-02 16:26:35

封面新闻记者曾业

用苎麻制作的夏布,软硬适中,薄如蝉翼,曾是唐代宫廷的贡品。现代纺织工艺兴起后,夏布悄然淡出人们的视线。历经千年,魅力未减。时至今日,含苎麻原料的衣物仍颇受欢迎,“汉服”和“马面裙”的爆火,便是证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调研发现,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苎麻种植面积曾达到775万亩,但苎麻纺织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也高达90%。受国际市场影响,2000年,我国苎麻种植面积降至300万亩规模,2023年仅有35万亩左右。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9月2日,首届中国(大竹)苎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召开之际,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朱爱国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他认为,当前,我国苎麻产业已步入快速变革期,中国苎麻产业发展迎来“新风口”。

35万亩撬动300亿元产值

苎麻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苎麻主要产区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重庆和江西等地,种植于山坡地、贫瘠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田等非粮耕地,兼具作物生产和生态保护作用。”朱爱国介绍,目前,我国苎麻种植面积35万亩左右,年均原麻产量5.5万吨,撬动全产业链产值300亿元。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在全国苎麻产业中均占有特殊地位。大竹县自商周时种麻,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清代道光年间的《大竹县志》记载“麻稻为首”,唐朝诗人杜甫《夔州十绝句》中的“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反映了大竹的苎麻生产、流通盛况。

进入21世纪,大竹县的苎麻产量,稳占四川省的60%左右,因此夺得原麻交易定价的主导权。大竹县主要种植的川苎8号、11号、16号、玉苎1号等优质高产品种,原麻平均单纤支数2000支,最高可达2800支,在全国为最优水平,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大竹苎麻,产业原料多、质量好,龙头企业规模大、创新强,而且品牌响、品质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朱爱国说,当前我国苎麻产业正处于快速变革期,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天然纤维需求的增加,苎麻衍生产品迅速开发,苎麻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同时,由于苎麻具有优良的纤维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医疗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拓宽了其市场空间。

“未来,苎麻产品的市场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朱爱国分析称,2000年以来,化学合成纤维冲击纺织和服装市场,收获和剥制机械化程度不高、脱胶污染无法解决,都是制约苎麻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现在不同了,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和科技投入增加,苎麻作为天然纤维,在纺织服装、固碳保土、生态修复等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

苎麻产品内需已超过出口

“近几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苎麻产业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朱爱国分析说,随着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际国内市场对天然纤维的需求正在增加,这为苎麻纤维及其产品快速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多年前,我国苎麻依赖出口更多一些,整个产业的发展,也容易受到国际市场因素变化的影响。全国苎麻种植面积的下降,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最近两年,我国苎麻产品已有70%的比例用于内销。”朱爱国注意到,近年来,苎麻纤维及其产品的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苎麻产品的内需已超过出口,这是新时代孕育的新的历史机遇。

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利好,也为苎麻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前,绿色发展被摆在优先的位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而苎麻,对土壤、气候的适应能力强,在干旱、贫瘠、污染土壤中也能获得较高产量,同时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研究发现,苎麻的固碳能力突出,仅原麻的碳汇就接近600千克每公顷的二氧化碳当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都支持发展苎麻产业。”朱爱国介绍,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麻纤维等天然纤维的高品质加工技术与产品,符合绿色低碳要求,被列入“鼓励类”产业名录。不仅如此,水利部也将苎麻列为南方山坡地水土保持作物。

“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对苎麻产业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朱爱国认为,上述这些政策的支持,有利于发挥苎麻传统特色产业优势,推动我国苎麻产业在原料基地建设、纺织加工、服装生产和产品贸易等领域遍地开花。

科技创新开创未来

中国苎麻产业迎来“新风口”

“中国苎麻产业迎来‘新风口’,持续向好的总体发展趋势不会改变。”朱爱国认为,苎麻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产业链数字化和智能化;二是高附加值的苎麻纤维新材料开发与利用。

“科技创新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朱爱国认为,作为中国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要推动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科技创新摆在首位。为此,他提出四条主要路径。

首先,应加大适宜丘陵山区的轻简化收获机械的研发和普及推广。第二,要研发智能化和绿色脱胶新技术应用,降低生产成本。第三,围绕苎麻纤维新材料支持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第四,根据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稳定产业规模,夯实产业基础;引导一产、二产形成良好的利益连接机制,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加强科技型企业的引进与培育,集群发展苎麻产业。

[专家支招]

大竹苎麻如何抢占新赛道?

20世纪50年代,大竹县石河乡宝华村曾因种植苎麻面积大、产量高,受到国务院表彰。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全县已形成苎麻种植、收储、脱胶、纺纱、织布、服装全产业链,每年获达州市苎麻产业发展推进专班1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

“大竹县是国内苎麻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其原料供应稳定,纤维品质优异,政策支持力度大。但是,发展瓶颈也亟待突破。”朱爱国分析说,大竹县的苎麻加工,仍以中低档的苎麻精干麻、纱线生产为主,苎麻采收机械化程度低,产业配套、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仍需提升。

“大竹县应立足自身优势,努力抢占新赛道。”朱爱国建议大竹县加强苎麻原料研发和生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低成本生产更优质原料;加大苎麻全产业链数字化和智能化人才培养;努力实现企业生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同时,还要加大苎麻纤维新材料在纺织、服装、医疗、环保和航天军工等领域的应用。

0 阅读:14

封面新闻

简介:封面新闻是面向全国的综合性互联网新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