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鸟叔”杜炽伟说,他最爱的拍鸟之地便是珠江公园。自他十年前在公园快绿湖畔第一次按下快门、拍摄下红嘴蓝鹊的身影,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有时甚至一天要去珠江公园4次之多。
他曾漫步于天光初亮的公园小径,聆听过午后惬意的鸟鸣,观赏过傍晚时分的落日彩霞,也追随过星月之下的蛙声虫鸣。他说,十年间他见证了珠江公园的不断发展,而这块“宝地”也早就成为他和退休老友们的快乐“家园”。
“公园变家园”,正慢慢成为珠江公园市民游客的共识。作为城市中心不可多得的生态绿洲、森林花园,珠江公园通过跨界合作、共建共创等多样尝试,逐步推动“文化进公园”“绿美进公园”“惠民进公园”交融互动。“公园+”的生动实践不仅拓宽公园特色文化服务外延,也正进一步滋养着城市精神文化,满足辖区居民的生活追求。
玩转“文化进公园”,绘就彩色文化新图景
霞光尽染、灯火璀璨中,身着不同制式汉服的人们漫步绿野石径,时而是巡游长队中的汉文化使者,时而又化身古风蹦迪现场的快乐传播者;仿古市集中,老板们守在热闹喧嚣的小摊前,收下一枚枚精致的铜币,而一旁的游客们或猜灯谜、写心愿,或在对诗、射箭、蹴鞠等“七巧”传统民俗活动中乞巧取乐……行走在七夕期间的珠江公园,一场都市生活中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就此悄然展开。
今年七夕期间,作为“广州乞巧·七夕节非遗活动周”四大主会场之一,珠江公园以碧波荡漾之姿、绿意盎然之韵烘托天河区“民俗金字招牌”,与区内多个文商旅单位跨界合作,在园内设月亮湖打卡、国风市集、汉服巡游、音乐派对、乞巧竞赛等嘉年华活动,承接起传统佳节对浩瀚星空的浪漫想象,也营造了一个深度感受文化、体验自然、共享资源的社群文化氛围。
“这是公园首次通过嘉年华,将岭南园林、传统文化和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有机串联。”广州珠江公园党支部副书记、主任薛海峰笑着说道,“以接地气的文化惠民活动,充分发挥公园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回应群众期待、赋能城市更新,是我们身在天河、服务天河的初心和责任。”
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交互融合,潮流趣玩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一直以来,珠江公园秉持着“公园+”多功能叠加的文化建设理念,努力跳出传统公园的印象和服务方式,致力于绘就彩色文化的丰富图景。
今年4月,“春暖珠江水百花绘霓裳”广州花朝节以花神大赛、特色雅集、花神春日游等主题活动,让整个园区洋溢着浓浓的古香春色与缤纷华彩;而以猫咪IP发布为代表的“IPRUN”亲子嘉年华活动,更是让珠江公园化身欢乐海洋与猫咪奇幻世界,成为其创新文化表达的又一力作。
从集阅读、茶饮、文化艺术展览于一体的湾区书屋,到年年备受期待的特色文化品牌草地音乐节,再到电影公益展映、读书分享会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珠江公园借由“公园+音乐”“公园+体育”“公园+科普”等多元文化呈现形式,在展现广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城市生态园林的同时,还向外传递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生活美学。
“我们希望通过接地气、玩赏皆宜,甚至潮流时尚的方式,吸引亲子家庭、年轻人走进公园,在闹中取静的环境中,感受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开放和活力,领略广州文化之美。”薛海峰自豪地说道,下一步,珠江公园将探索更多运营模式,继续发掘和引入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商业经济等内容,推动公园功能提升、品质提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推动“绿美进公园”,书写万物共生新篇章
“楼上楼下、大爷大妈,长枪短炮、咔嚓咔嚓。”提起在珠江公园十余年的观鸟历程,资深“鸟叔”温浙洪脸上的笑容一直没有停下。他告诉记者,他与退休的老伙伴们一同见证了公园十年间自然管理理念的变化与进步,也看到这里逐渐成长成观鸟人心中“人的家园”“鸟的天堂”。
黄眉姬鹟、白腹蓝鹟、红尾歌鸲、绿翅金鸠、蓝喉蜂虎……“鸟友们的作品为珠江公园留存了鲜活的资料,也在志同道合的观鸟人中形成了‘次方级’的宣传效果。”珠江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十余年来,公园调研拍摄到的野生留鸟、旅鸟、候鸟多达95种;今春以来,公园更是通过提供鸟类栖息的离岸水岛、加密树木和灌木丛、增加多样化蜜源和浆果资源等“鸟性化”举措,以科学规划、精准管理打造更符合鸟类的生活乐土,让鸟儿们来得“安心”、住得“舒心”。
万物和谐共生,生态欣欣向荣。作为素有“南国明珠”美誉的城央绿洲,珠江公园园区绿地覆盖率高达91%,植物品种多达800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二级保护植物13种。
作为植物活化石的笔筒树、拥有金色毛发的金毛狗蕨、小巧精致的花叶冷水花、色彩奇特的紫背竹芋……漫步公园之中,一条生态自然教育径正悄然铺展,引领人们步入一场绿意盎然的探险之旅。
2024年珠江公园获得“省级自然教育基地”称号,助推生态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公园构建起涵盖“珠江大讲堂”“花城书房”“科普文化中心”等六大核心、超500平方米的室内科普矩阵,并以“绿途导航”生态自然教育径串联起岭南植物科普、昆虫鸟类观察、湿地系统研学、花艺美学赏析等优质科普内容。
而为了确保科普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珠江公园不断加强自然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目前人才队伍规模已达30人,由10位专家组成的指导智囊团更是为科普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自然与共”“绿意珠江”“珠江文化”三大科普品牌,到“寻羽珠江”“花城追花”“珠江公园奇妙夜”三大品牌课程,珠江公园围绕生态节日、特色资源和人文科学,搭建起深度体验自然、探索生态的广阔科普平台。
“取得‘省级自然教育基地’称号是起点,而非终点。”薛海峰表示,接下来,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珠江公园)棕榈与荫生专类植物展示园建设项目”和“华南国家植物园城园融合(珠江公园)藤本植物生态科普宣教点建设项目”,公园计划新增三条自然教育径,坚持讲好珠江故事、擦亮自然教育品牌。
如今,一幅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这片城市绿洲之上缓缓展开。
根植“惠民进公园”,打造城市温馨新绿洲
“草坪与深林结合、山水与景致相映,在寸土寸金的珠江江畔,能有这样的地方供市民感受自然之美,是很享受的。”在市民刘化看来,珠江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结构合理、布置舒适,是小孙子最喜爱的快乐家园,“沙池、滑梯、攀爬、喂鱼……这是孩子美好记忆的开始;而我也能喝喝咖啡,看看园林景致,记录孩子的快乐回忆。”
城市有温度,居民才能更有幸福感。作为“宠游客”的城市文化公园代表,珠江公园秉持“惠民便民”的服务理念,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与儿童友好建设新举措。
雨中的珠江公园总有种别样浪漫:一把把绚丽的“彩虹伞”撑开雨帘,也串联成一抹流动的彩虹风景线。“公园不知道何时起增加了这些彩虹伞,光影折射间雨伞上树影与色彩相互流转,自成一道景致。”市民李女士时常漫步珠江公园,她告诉记者,这些可供市民免费取用的漂流伞不仅带来美的享受,也便利了日常生活。
“为了应对广州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公园特别设置了200把色彩缤纷的‘漂流伞’。”珠江公园办公室主任黄隆奇介绍道,这些爱心伞在园区内10个精心挑选的取还点免费供市民游客使用,无须预约和缴纳押金;而对于需要离园借伞的市民,公园还在4个门岗处提供了登记和押金服务,确保雨伞能够循环利用,传递爱心。
1300平方米的儿童游乐及健身区域内,80个喷雾喷头每隔2分钟便自动开启,为亲子家庭驱散夏日炎热;大草坪上,市民游客纵情享受爵士音乐会、广州露营季等活动,仅2023年便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门卫亭旁,清凉油、驱蚊水、藿香正气水等消暑药品等待市民取用;园林废弃物利用上,成本小、见效快、推广易的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新路已成形,相应产品更是分享给街道、学校、消防救援站等周边单位,受到广泛欢迎……
一连串的便民惠民举措背后,是一所公园精细化、人性化、品牌化的路径探索,更是对市民游客的关怀与责任。如今的珠江公园中,“公园+”正呈现出全新活力与丰富内涵,而如何引领城市文化潮流、促进社区和谐共融,真正让“公园变家园”,珠江公园也将书写新的答案。
文|记者孙牧实习生陈佳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