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左公千古!1996年,一个老人想要回到上海安享晚年,他写信给市委,想要政府分配一

左公千古!1996年,一个老人想要回到上海安享晚年,他写信给市委,想要政府分配一套房子,但是却被他身为上海副市长的女儿拒绝了。 这位老人名叫左景鉴,是晚清名臣左宗棠的曾孙,他的女儿左焕琛,当时担任上海副市长。 左景鉴一生兢兢业业,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老了想要分一套房子安度晚年,看起来并不过分,可为什么却被女儿给拒绝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左家的家风说起。 左宗棠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家境并不富裕,尽管如此,左家七代秀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从左宗棠的曾祖父左逢圣开始,左家就以孝顺和乐善好施闻名乡里,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左宗棠。 功成名就之后,左宗棠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他每年只寄少量的银子回家,并再三叮嘱家人要勤俭持家。 在子女教育方面,左宗棠更是亲力亲为,他要求儿子们每月都要把功课寄给他批阅,甚至连错别字都一一改正。 左宗棠反对读死书、为科举而读书,他更注重“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 晚年时,为了国家的统一,左宗棠力排众议,再次挂帅出征收复新疆。 左宗棠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不要成为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而是要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保持平民耕读之风。 左宗棠的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后代,他的四个儿子,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 左氏后代始终牢记家训,即使生活并不富裕,也以此为傲。左景鉴作为左宗棠的曾孙,自然也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 1937年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左景鉴就投身于治病救人的事业中,他始终把病人的安危放在首位,工作认真负责,经常连续十几个小时做手术,也毫无怨言。 为了抢救更多伤员的生命,左景鉴还研发了手提血液箱,为挽救前线战士的生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左景鉴淡泊名利,隐藏功名,始终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国家给他奖励他也不要,只说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后来,左景鉴为了支援重庆的医疗发展,毅然放弃了上海的住所,带着家人前往重庆扎根。 就这样,左景鉴在重庆的医院工作了一辈子,直到晚年才萌生了回上海养老的想法。 可是上海的房子已经还给了国家,于是他只能写信给市委,希望能够分到一套住房。谁知,他的请求却被身为上海市副市长的女儿左焕琛拒绝了(1996年2月当选上海副市长)。 左焕琛继承了家族“清廉”的家风,她深知父亲的心愿,但更明白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搞特殊化。 一年后,左景鉴离世,在他去世前,他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遗愿: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洒入长江,这样就能顺着水流到上海了。 左家人的故事,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廉洁品格,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来源:《左焕琛口述:我与父亲有个约定》上海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