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3日电(记者贾立君)记者9月3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日前公布,我国有3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内蒙古自治区“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名列其中。
“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科研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军介绍,内蒙古乌海市乌达煤田中,发现在火山凝灰岩里埋藏着一片茂密森林。
王军说,当时火山喷发产生的巨量火山灰突然降落,将森林中草本植物及几十米高的乔木压倒、封印其中,后经过漫长的石化过程,火山灰变成了两层煤之间的火山凝灰岩,成煤森林变为植物化石。这一特殊的保存方式与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喷发掩埋而封存的庞贝城颇为相似,故而被称为“植物庞贝城”,其内不仅化石标本特征保存精美,且远古森林的群落结构保存完整。
“过去还原古植物形态好比盲人摸象,很多时候靠猜测和想象。”王军说,乌海“植物庞贝城”直观地让人类窥见近3亿年前森林的模样。
化石的形成与保存过程复杂,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乌海“植物庞贝城”的植物化石,是天空降落的火山灰将生长于成煤沼泽的原始森林掩埋,没有经历被水流搬运和分选作用,能够展示植物器官的整体形态,枝条、甚至树冠标本完整,外部形态信息全面,不同于以往发现的破碎化石植物。
乌海“植物庞贝城”里的许多化石还记录了昆虫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取食;以及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攀爬,保存了地史时期热带雨林群落和其中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细节。
科学家对乌海“植物庞贝城”已发现的植物化石研究,表明了该时期成煤森林的高度多样性和演化程度。部分物种已实现完整植物重建,在植物系统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科学突破。
专家表示,乌海“植物庞贝城”这些化石证据,对探究气候变换下植被变化的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