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肃顺被押到宣武门菜市口行刑,没想到他坚决不跪,并怒斥慈禧是祸国殃民的妖妇,最终他被打断膝盖骨,并提前行刑,死时仅仅只有45岁。 1861年,肃顺被押解到北京宣武门菜市口,面对即将到来的死刑,这位曾位极人臣、手握重权的满洲贵族却表现得无比坚决。 他拒绝下跪,怒斥当朝太后慈禧是个祸国殃民的妖妇。行刑官见状大怒,命令手下打断他的膝盖骨,肃顺就这样被残忍地提前处决了。 年仅45岁的肃顺,就这样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然而,肃顺的悲剧结局,其实早在他与慈禧两宫太后的矛盾中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那一年,咸丰帝因英法联军入侵,被迫狼狈逃离北京。 在逃亡的路上,素来骄横的皇室成员们也不得不忍受着舟车劳顿之苦。那拉氏因为没有像样的马车,甚至只能坐在简陋的民间雇来的车上,颠簸一路。 作为宠妃的她几次向肃顺求助,却都被肃顺搪塞回绝。 即便是钮祜禄皇后提出撤除"看桌"以节省开支的合理化建议,也同样被肃顺驳回。 从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中,两宫太后逐渐看清了肃顺目中无人、颐指气使的本性。 咸丰帝驾崩后,肃顺与两宫太后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肃顺自以为掌控朝政,完全将两位太后置于不顾。 殊不知正是因为他的轻视,两宫太后才有机会接触并阅看朝中奏折,渐渐掌握实权,为日后夺权埋下伏笔。 当时掌管京师的恭亲王奕䜣,就曾在两宫的授意下,暗中筹划剿灭以肃顺为首的"肃党"。 权力斗争很快从暗流涌动演变为针锋相对的对抗,京城内众多不满肃顺专权的官员们,通过御史董元醇上奏,公开提出请皇太后"垂帘听政"的诉求。 这无异于掀翻了肃顺苦心经营的权力格局。震怒之下,肃顺立即拟旨严厉斥责董元醇,甚至连恭亲王奕䜣也一并警告。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两宫太后却对此奏折表示赞同,拒绝在斥责董元醇的圣旨上盖印。 面对两宫太后的公然对抗,肃顺与八大臣怒不可遏,当面警告皇太后无权涉政。争执之激烈,甚至吓得年幼的同治帝当场失禁。 这场围绕"垂帘听政"展开的权力角逐,最终以两宫太后的暂时退让而告终。 但从这次冲突中,外界已经嗅到了肃顺与皇太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皇太后背后反对"肃党"势力的迅速集结。 权力的暗流涌动之下,肃顺与两宫太后的斗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这场后来被称为"祺祥政变"的宫廷政变,最终以肃顺的悲惨结局而落下帷幕。 而这一切,其实早在肃顺与两宫太后的矛盾中,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在这场宫廷政变前的一个月里,局势似乎一度趋于平静,但双方实则暗流涌动,为决战做着最后的准备。 就在这关键时刻,向来自负聪明的肃顺却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让两宫太后先行返回北京,自己却留在热河继续处理后事。 殊不知,这一决定等于把军权和人心尽数拱手让给了太后一方。而那些与肃顺同流合污的八大臣,也因此被分隔两地,再难互相照应。 当两宫太后率先抵达京城时,早已做好准备的恭亲王奕䜣迎上前去,低声告知:"一切就绪。" 在这次迅雷不及掩耳的政变中,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首当其冲,很快就落入了奕䜣的圈套,被擒拿归案。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肃顺,更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于卧榻之上遭到逮捕。 作为政变的主谋,恭亲王奕䜣对肃顺可谓恨之入骨。 为了给这场夺权行动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他特意罗织了一系列罪名,致使肃顺和八大臣成为众矢之的。 两宫太后见大势已去,当即下令将肃顺等人押赴市曹处斩。就这样,位高权重的肃顺,就这样几乎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 据史料记载,行刑那天,肃顺被押解到宣武门菜市口。 面对即将到来的死刑,这位曾经位极人臣的满洲贵族却没有一丝畏惧,反而愈加愤慨。 他坚决拒绝下跪,大声怒斥慈禧太后是个祸国殃民的妖妇。 行刑官见状勃然大怒,立刻命令手下击断了他的膝盖骨,残忍地将这位宰相提前处决。 年仅45岁的肃顺,就这样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 随着肃顺的死讯传来,"祺祥政变"终于尘埃落定,两宫太后的脸上浮现出胜利的笑容。她们用近乎残酷的手段,毫不留情地铲除了异己,成功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大清江山。 从此以后,慈禧太后更是一步步将皇权攥在自己手中,把持朝政长达几十年之久。 然而,正如肃顺临死前的预言一样,日后的慈禧,却真的成为了一代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 作为一个宫廷政变,这场"祺祥政变"看似只是后宫妇人之间的倾轧,其实质却是清王朝内部改朝换代的激烈博弈。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肃顺虽然拼尽全力,但却终究难敌权势滔天的两宫太后。 他的悲剧结局,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更预示着一个腐朽王朝走向没落的开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