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记者樊巍]9月3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主办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三地于近日入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地科联”)全球第二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相关情况。《环球时报》记者在本次发布会上了解到,此次中国入选的3家地质遗产涉及古生物学、地貌和地质活动过程等领域,三地的入选是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高国际水平的体现,也展现了中国地质遗产的保护状况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据了解,第二批世界地质遗产地的遴选从2023年初开始,候选地国家从第一批56个增加到80个。全球17个国际组织的700多名专家参加了全球提名,在全球地学领域顶级专家的严格、公正评选的基础上,国际地科联最终认定来自53个国家的100个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根据评选规则,能够入选的地质遗产地,必须是该领域全球最佳代表,具有全球对比意义。中国入选的三地《植物庞贝城——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和《桂林喀斯特》分别位于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四川省自贡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植物庞贝城’是向公众解答煤是什么植物形成的,形成煤的森林的面貌是什么样的最好答案,是煤炭资源形成过程的最佳科普资料。”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军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植物庞贝城”特殊的形成方式使得它可以生动再现2.98亿年前陆地生态系统的壮丽景观,充分展示了二叠纪成煤沼泽森林的完整面貌和丰富内涵,其科研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植物个体、森林群落和生态环境。
王军表示,“植物庞贝城”化石标本不仅完整,而且具有精细的内部解剖结构。通过研究,已在“植物庞贝城”发现植物化石50余种,其中完成整体复原重建的物种有9个,另有30余种保存良好具备深入研究的潜力。这里将成为全球实现化石植物整体重建复原种属最多的古植物学圣地,为古生物演化生命树增添了最多的新物种。“植物庞贝城”还保存了远古时期森林的群落结构,目前累计已获得近万平方米的实际复原数据,表明“植物庞贝城”是世界上可供实际复原面积最大的远古森林遗址。
此次入选的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四川盆地的自流井背斜的东北端。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厚约180米,为中侏罗世下沙溪庙组,由湖泊和河流碎屑沉积组成。到目前为止,遗址内已经发掘出200多具恐龙和其他脊椎类动物化石。其中,已鉴定出26属29种,包括蜥脚类、基干新鸟臀类、剑龙类、鱼类、两栖类、龟类、鳄类、蛇颈龙类、翼龙类和兽孔目类,由此组成了中侏罗世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落。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深厚的科普价值和巨大的社会价值。”自贡恐龙博物馆馆长曾小芸告诉记者,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占地约7万平方米,是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代表性化石产地,也是中国最早、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在已发掘的近3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获得了上万块骨骼化石材料,通过研究共命名了古脊椎动物26属29种,其中被列入首批国家重点保护化石名录的有15种。在遗址上建立的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亚洲和国内首个专题恐龙博物馆,也是独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
此次入选的3家地质遗产中,桂林喀斯特的知名度相对最高,桂林山水不仅印在20元人民币和邮票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更是家喻户晓。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陈伟海介绍,桂林喀斯特是大陆型塔状喀斯特地貌的世界典范,发育于地层产状平缓、岩层巨厚而纯净、厚度达3000米的上泥盆统至下石炭统的石灰岩中,在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地层上,发育了连片分布的峰林喀斯特、峰丛喀斯特、喀斯特峡谷河流和数以万计的洞穴。在漓江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上所展示的喀斯特塔峰、峰林,在世界上极其稀有,是全球塔状喀斯特的模式地。
此外,桂林喀斯特以漓江为纽带,景观要素丰富,奇特的峰林、峰丛、谷地和平原,清澄回环的水流,嶙峋斑斓的崖壁,瑰丽奇艳的洞府,是桂林喀斯特最美丽的点缀,具有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和美学价值。“正是基于上述优势特色,我们岩溶地质研究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推荐其参选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并最终入选。”陈伟海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