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里的抗战宣言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05 15:39:46

▌张云涛

摩崖石刻“坚持持久战”(拓片)

八路军进军斋堂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年,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抵御外来侵略,最终换来了伟大的胜利。在中华大地,也留下了数不清的抗战遗迹,警示后人不忘历史。

如今,在风景秀丽的妙峰山,有一幅特殊的摩崖石刻。碑上有五个大字:“坚持持久战”,下面还有两行小字:“坚决抗战到底”。落款为“挺进军宣(民国)卅年秋张为据制”。这通摩崖石刻,是北京抗战历史的重要石刻。五个字的简短誓言,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烽火连天的岁月。它镌刻于1941年,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石刻内容背后,讲述的正是著名的抗日队伍——冀热察挺进军的故事。挺进军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坚强柱石,曾经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北京城作出巨大奉献。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放手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当时,平西地区抗日队伍四起。中央决定在冀热察边境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1938年初,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派邓华支队、宋时轮支队先后挺进平西。邓华支队自河北省涞源、紫荆关沿长城到达涞水的板城以及涿县的野三坡,进入斋堂川,打响了北京开辟抗日根据地第一枪,司令部设在西斋堂村聂家大院。

开国少将李志远将军是邓华麾下大队政委,他曾在回忆录中详细讲述了到达西斋堂,并争取当地武装力量的经过:

1938年2月,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我突然接到了晋察冀军分区邓华政委的电话通知。要大队干部到司令部开会。他和大队长陈坊仁同志由河北浮图峪出发奔向了涞水司令部,到达司令部时,已经是掌灯时分,邓华政委首先谈了当前的形势和党中央的指示。为了配合全国的抗战形势,我军得把手伸进敌人心脏,也就是北平。党中央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指示我们,挺进平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经过短暂的准备,大部队从河北浮图峪出发,沿着紫荆关长城,来到了板城和野三坡地区,接近平西地区……

到达野三坡第二天,地方党组织的魏国元同志与部队取得联系,介绍了平西的情况说:要打开平西局面,首先要争取两支杂色武装,一是姓谭的地主武装1000多人活动在青白口一带。另一支李文斌的武装。这支武装也抗日,但是,不是共产党领导,部队来到斋堂,李文斌的大队就住在西斋堂。李文斌战前就活跃在宛平八区,七七事变以后,又收容了一些国民党军队的散兵游勇,打起了抗日的旗号。我党曾经派人争取过他,他的部队中也有一些共产党员……

出发前我和大队长陈坊仁同志约定一小时后谈不成,部队就强行通过。这时已经一个多小时,进军号吹响了,李文斌听到号声。他的话也软了,立即命令警卫连列队欢迎,我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斋堂。我们部队住在东斋堂,李文斌住在西斋堂。

宋时轮支队2000余人边战边行,昼夜兼程,于5月份由雁北经蔚县桃花堡进入斋堂川杜家庄与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会合,完成“杜家庄会师”。从此,“平西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会师之后,邓华支队改为11支队,宋时轮支队改称12支队,合称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兼纵队党委书记,李钟奇任参谋长,总兵力达到5000余人。

进入平西之后,八路军就开始各处打击地方伪政权、伪军和地方武装的活动。门头沟东杨坨煤矿是个日本据点,当时不知道日本兵多少。驻守的八路军派了八九个战士去侦察。侦察进行得很顺利,日本兵有二十多人,一挺机枪,十几支步枪。于是八路军决定采取深夜偷袭手段。由于准备非常充分,战斗很快结束了,消灭了日本兵,并缴获19支步枪。

这些胜利,让八路军声名远扬。八路军联合地方党组织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并在东斋堂建立了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及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平西地方工作委员会。抗战力量进一步加强。

1938年底,中央军委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和华北华中的形势,以八路军第四纵队为基础组建冀热察挺进军(简称“挺进军”),统一指挥平西、平北、冀东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萧克担任“挺进军”的司令员。

1939年初,萧克、马辉之带领挺进军直属机关部队到达下清水村,召开党政军干部大会,宣布冀热察挺进军成立。10月,挺进军司令部驻马栏村,冀热察区党委驻大三里村。

萧克按照中央指示精神,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任务方针。此后的三年间,“以冀热察为中心,创造大块游击根据地”的任务得到实现,形成了对华北敌军四面包围的有利形势,有效牵制了敌军力量。

面对强敌,挺进军发起战斗数百次,经历了扫荡与反扫荡,围攻与反围攻,取得了辉煌战果。在平西,其中白乙化部沿河城歼灭日军一个中队,毙伤日军近300人;塔岭沟击落日军飞机、九团二营小龙门袭击日军辎重大队,缴获大批军用物资,特别是塔岭沟用步枪击落日军飞机,在平西根据地一时传为佳话,令抗日军民欢欣鼓舞。

1940年11月24日,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给萧克发电:“平西、平北及冀东区域的坚持与发展,增加了对整个局势的意义,望从艰难中支持下去。”由此可见,冀热察挺进军对华北抗日大局,具有战略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妙峰山是平西根据地通往北平城里的纽带和桥梁。平津地区的党组织向平西根据地输送干部,递送情报,运送药品、食盐等物资,都要经过这里。从北京城区经海淀区的北安河、温泉、香山一带进入门头沟区,经涧沟、妙峰山,再往西便到达平西根据地,以致于山西、陕西延安革命根据地。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活跃在平西的挺进军,有了打持久战的信心,便留下了这幅摩崖石刻。这处摩崖刻字保留至今,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

当然,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挺进军的牺牲也非常巨大。数百位老红军血洒冀热察,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数以千计的英雄儿女长眠于此。据不完全统计,抗战中,仅宛平县就有3946名青年参加人民子弟兵;有1476名奔赴各个抗日前线,有829名宛平县子弟兵和抗战干部为了民族的解放流尽最后一滴热血,仅一个斋堂镇就有489位抗日英烈。

正是靠着军民的血肉之躯,在抗战最为艰苦的三年中,挺进军对日伪军形成巨大威胁,其重大作用和辉煌战果将永载史册。

如今,门头沟区斋堂镇现存八路军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它和这幅摩崖石刻,是中华儿女十四年抗日战争的一个缩影,亦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朽的宣言。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