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冠山街道“科普+”推动科协基层组织建设走深走实

多彩贵州网 2024-09-05 17:25:26

多彩贵州网讯近年来,龙里县冠山街道以“科普”为支点,探索在科学文化普及中推进基础设施、宣传动员、志愿服务、文化旅游等多领域协同发展,实现“小支点”撬动“大治理”,推动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基层走深走实。

“科普+基建”,铺就科学文化普及网

找准着力点。以街道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点,连同平西村、大新村、三合社区建立健全科普组织机构,全面铺开创建科普示范村(社区),形成“以点带动面,进而覆盖各个社区”的科普网。截至目前,围绕科普示范村和示范基地标准建设,成功创建并命名科普示范村(社区)5个、科普示范基地2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0户。

连接建设线。贯通街道与各村(社区)的协作配合,联合各村(社区)力量,整合优势资源、闲置资源,建立科普宣传栏专区、科普长廊、科普活动室,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设备,打造“集科普宣传、科普培训、科技展览、科技成果体验”为一体的科学文化氛围场所。截至目前,在各村社区建设科普宣传栏专区、科普活动室、科普长廊、科普书屋40余个。

拓展协作面。强化与上级部门、学校等主体的沟通对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依托部门政策和资金优势、学校学科优势,为项目落地打

下扎实资源保障。截至目前,申报落地科普项目3个,获批项目资金50余万元,建设科普馆、科普惠农项目、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农科向黔”智慧农业科普实验站各1个,配套有科普VR体验设施、科学家研究成果展品、乡村科普影院、STEAM综合体验课程等设施设备,为街道群众及周边村寨、各中小学学生提供沉浸式、互动式学习平台。

“科普+宣传”,吹响科学文化普及号

坚持宣传内容多样性。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丰富宣传内容,加强防溺水、农业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健康养生等科普知识宣传,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及时对各村(社区)、各科普站、各志愿服务队的科普内容进行更新,确保普及的科学知识具备时效性,做到与时俱进。

坚持宣传方式多样性。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众,采取不同宣传方式,通过街道、村(社区)科普宣传栏、科普长廊、显示屏投放等手段,多措并举推进科学知识传播,让防溺水、农业、健康等科学知识深入人心,实现科学文化普及工作的遍地开花。

坚持宣传对象多样性。加强工作谋划,宣传对象突破群体、地域等局限,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组织开展青少年参观中国天眼研学活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讲座、在职干部应急救护培训、农户种养殖“短平快”培训等活动,有效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了解。截至目前,开展各类科普宣传共计60余场次,惠及群众1800余人。

“科普+志愿”,点亮科学文化普及灯

建强志愿服务力量。通过招募、培训等方式,吸引农业专家、教师、科普事业热心群众等不同领域专业人士加入,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同时,以农业专家为主,组建“农技加油站”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建强科技和科普志愿服务队伍,汇聚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形成强大的科普力量。

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围绕植树节、3·18科技活动日、5月科技活动周、9月全国科普日、“冠山杯”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主题内容,常态化开展科普讲座、科普体验、科普培训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对农业技术、学生教育、医疗健康、科技宣传、防震减灾、法律宣传等科技知识进行科普,推进科学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地、进村入户,有效提升街道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学生、老年人等群体的科学文化素养。

发挥志愿服务作用。充分发挥“农技加油站”等志愿服务作用,加强种养殖技术宣传及培训、就业培训及推荐,提高群众种养殖技术,帮助群众就业增收。2023年,组织龙里县第七小学的30名学生到中国天眼开展“筑理奋进”科技研学活动。截至目前,共计开展各类科普志愿服务30余场次,惠及群众1100余人。

“科普+养老”,护好科学文化普及烛

传播科普温度。关注银发群体,创建五新村老年互助中心等活动场所,打造温馨的老年人科学文化普及基地。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科普服务,为独居老人讲解智能家电的使用方法,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介绍科学的饮食和运动知识,切实让老年群体感觉到社会的关心关爱。近年来,在重阳节等节日为老年人举办健康科普讲座,邀请专家为其义诊,惠及老年群众5000余人。

扩展科普维度。采取多种形式在老年群体中开展科普活动,打造“晚霞康乐园”“夕阳筑梦健康同行”“爱心传递·关爱有你”等志愿服务品牌,不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养生课堂等科普知识,邀请专业医生为老年人讲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方法。近年来,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覆盖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特殊人群2000余人次。

强化科普力度。常态化开展回访与调研,了解老年群体对科普工作的需求反馈,动态调整科普方式,以适应老年群体的学习特点与需求。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积极动员退休干部、文艺爱好者、培训机构等,提供书法、音乐、舞蹈、走秀、腰鼓等精品艺术课程服务,开设读书会、好书分享等活动。

“科普+旅游”,绘就科学文化普及画

塑造科普长廊。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科普长廊,推进五新村科普惠农项目建设,实现科普法律文化长廊、乡村科普影院、科普书屋等设施设备与五新村童梦红海岸亲子主题乐园深度融合,奋进社区科学家文化长廊与科普馆融合,为科普长廊注入文化内涵。

刺激旅游经济。开发科普旅游线路,设计以生态科普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内容包括参观科普植物园、参与生态环保活动等,让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式地观光,而是能够在游玩中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增强了科普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截至目前,通过科普与旅游结合,吸引2万余名游客前来游览体验,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讲好文化故事。深入挖掘苗族、布依族文化内涵及三道、老堡“孝”文化精神,将科普与文化旅游相融合,在旅游景点举办民俗山歌交流30余次,并邀请乡土人才讲述本地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通过讲解、展示等方式,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文化传承和发展,促进科学普及与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杨雪贾阳杨)

一审:杨婷

二审:毛帝清

三审:雷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