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中国架构再调整

新浪财经 2024-09-05 18:56:00

转自:新康界

综合行业多方消息,阿斯利康中国将于近期再度进行架构大调整。

01

阿斯利康加码中国市场

新康界了解到,此次调整涉及阿斯利康中国生物制药业务BBU与全渠道事业部,该两部门将正式合并,成立新的阿斯利康中国生物制药业务(BBU)。

此外,呼吸吸入业务部、呼吸雾化业务部及消化业务部也将合并成为呼吸消化事业部;

生物制剂业务部和疫苗和免疫疗法、自体免疫业务部合并,成立呼吸和自体免疫生物制药、疫苗及免疫疗法事业部等。

上述系列调整将在今年10月1日开始进行。

据悉,阿斯利康中国生物制药业务是今年年初才正式成立,由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呼吸吸入和生物制剂事业部、香港及澳门地区负责人林骁负责。

此次组织架构调整后,林骁也将负责新的阿斯利康中国生物制药业务,现全渠道及县、零售、社区、飞鹰四大业务团队负责人直接向其汇报工作。

今年以来,算上6月份的肿瘤团队调整,阿斯利康中国区域至少已进行了三次内部大规模架构调整,且组织架构调整的同时,其于中国市场的业务投资活跃度也在提高。

2024年3月阿斯利康中国宣布在无锡投资4.75亿美元建设小分子药物工厂;去年3月投资新建青岛生产供应基地后,刚过去的8月底,该公司再度宣布增资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至7.5亿美元,进一步扩大产能并持续打造世界级智能绿色可持续医药工厂。

在此之前的7月份,阿斯利康与青岛高新区、中金资本等合作组建的“阿斯利康中金(青岛)创业投资基金”也完成设立,基金规模10亿元,将专注于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早中期投资。

产品层面,阿斯利康中国5月与和铂医药就临床前单克隆抗体项目达成许可协议,总交易额超5.75亿美元。

同月的阿斯利康中国生态圈大会上,阿斯利康还与泛生子、观合医药、零氪医疗等5家中国本土创新企业发布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出海计划。在该大会上,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表示,过去一年阿斯利康与七家中国创新药企达成全球授权合作协议,总金额达到约60亿美元。

新康界获悉,仅2023年初开始阿斯利康已陆续与康诺亚、乐普生物、礼新医药、珂阑医药、诚益生物等达成BD合作协议,涉及的项目包括ADC药物、GLP-1药物、EGFR药物等,开发进度基本在临床Ⅱ期前,另外还砸下12亿美元收购了亘喜生物。

大手笔的持续加码背后,是中国市场对阿斯利康收入贡献和业务重要性不断提升。

2023年阿斯利康约450亿美元的全球营业收入中,中国市场贡献了58.76亿美元,占比约13%,已成为是其全球第二大市场。

及至2024年上半年,阿斯利康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同比再度实现15%的增长,达到33.78亿美元。

虽然是一家跨国药企,但阿斯利康自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后,便逐渐在业务发展中实现本土化,除管线布局外,位于无锡、泰州、青岛的三大全球生产供应基地、以及物流中心、全球研发中国中心等也相继落地,在华投资超20亿美元(不含研发投入),并将40多款创新药物引入了中国市场。

02

跨国药企的中国市场加减法

分析指出,我国医药行业经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消费水平、药企产品技术都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市场。

而随着市场潜力不断被挖掘,中国区域在各大跨国药企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阿斯利康一般,拜尔、诺华、诺和诺德、武田制药等跨国药企巨头,近年亦不断在加大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先是诺和诺德在今年3月宣布于天津投资约40亿元建设无菌制剂扩建项目,在此之前德2023年初,该公司已宣布投资11.8亿元启动成品车间扩建项目,如今其天津生产工厂也已成为公司全球战略性生产基地之一。

而后拜耳也与江苏启动政府签约投建全新的拜耳健康消费品启东供应中心,一期投资额达6亿元,预计将于2028年实现投产;同时计划今年在上海设立中国合作创新中心,预计投资2000万欧元。

如今也已在中国市场实现从新药研发、生产、供应链管理到商业化运营的完整药品价值链布局的武田制药,2022年将亚太研发总部落户于上海,并宣布要在2030年前,将中国提升至其第二大市场。

但大多数跨国企业于中国市场“做加法”的同时,受我国集采降价、医保控费、产品竞争日渐激烈,市场逻辑改变等影响,也有部分跨国药企选择以剥离资产、转让等方式,在中国市场“做减法”。

日本药企协和麒麟8月初即正式宣布,以7.2亿元的价格将其中国大陆业务,包括五个知名的成熟品牌,整体出售予中国创新药企香港维健医药集团。

该公司曾在2023年财报中表示,其重要产品格拉诺赛特(Gran)的收入因中国部分地区实施集采而受到影响,出现下降趋势,加之日本、欧洲等市场的下行,对公司未来的增长会有不利影响。因此有观点认为这也是其抛售中国业务的原因之一。

近期外资优时比将五款中国成熟产品,乃至国内的药物生产基地整体打包出售一事,也同样引发行业热议。

该交易涉及左乙拉西坦、拉考沙胺、罗替高汀贴片三款神经系统用药,以及盐酸西替利嗪片、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两款过敏领域药物,还有位于珠海的生产基地。

上述大部分药品是已被纳入中国国家集采的老品种,降价的同时也需要面临国内仿制药的激烈竞争,2023年该5款产品仅占其总营收的2.49%,于优时比而言,或许压力已大于营收贡献。

而出售这5款产品后,优时比在中国市场仅余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培塞利珠单抗注射液一个主要产品。

如今,我国医疗健康市场的改革已逐渐进入深水区,且变化涉及到销售端、支付端、研发端,市场发展逻辑也随之改变,加之整体环境下行,无论是本土药企还是于跨国公司,业绩压力都在增大。

因此有行业观点认为,中国市场既有其复杂性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而企业很难再靠“单打独斗”赢得竞争。纵观目前几大跨国药企巨头的发展战略,寻求合作伙伴,利用资源和渠道,将会是成功的关键。

(转自:新康界)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