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乡村男教师

钱江晚报 2024-09-06 12:06:27

潮新闻客户端沈小玲

周一贯今年89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乡村小学语文教育。

周一贯原来是没想过教书的。

1936年3月,周一贯出生在绍兴城区宣家坊旧宅。家穷,却供他读书。家里的老人说:“人不读书,眼明却盲。”13岁,他念初一。学校教了两个月,停课了,他只能辍学在家。几个月后,14岁的周一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指导员黄凤鸣知道周一贯读过书,拉着他,要他教战士们识字。

周一贯看看自己,瘦瘦小小,再看看要识字的战士们,个个人高马大。

“指导员,”周一贯愁道,“我只上了五年的学啊。”

指导员大手一挥,“不怕!五年够用了,你放心大胆地去教!”

话虽如此,周一贯还是惴惴不安,他担心自己年龄小,脸儿嫩,难以服众;又担心自己教得差,说得浑,战士没有学习兴趣。他只能拼命去想当年的教书先生是怎么教自己的,照虎画猫。

然而战士们对识字的热情,完全超过了周一贯的想象。有战士对周一贯笑道:“小老师啊,我的名字被人叫了十几年,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它怎么写。”

为提高识字效率,周一贯在教室前后都放黑板,让不识字的战士坐前面,认字多的战士反坐在后面,他则轮流教两边的战士。

战士们觉得新奇又好玩,“小老师脑子真好使,这样一坐,就知道谁识字识得多。”

一年后,在连部组织的“学文化成绩展览会”上,战士们拿出自己写的便条、家书、日记、字帖、请假条、演讲稿、表扬信,甚至还有检讨书。

战士们写下的一撇一捺,一横一竖,构成了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字,像钉子似的钉住了那些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想过的诗,他们的过往便有了寻处。

在部队扫盲两年,周一贯感受到识文断字对于一个生命的重要性。一个人若是不识字,虽身体健全,却犹有缺憾。他若是识了字,便可以出远门,写家书。他可以阅读报刊,研读经典,可以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能够“站”起来,能够将目光放到更遥远的地方。

让更多的人走得更远,周一贯想,这是值得从事一辈子的事业。

1952年,16岁的周一贯从部队转业,到当地民政部门报到,有工业、商业、交通、医务、教育等岗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乡村当小学语文老师。

只读五年书的周一贯怎么当老师?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一本字典”的故事。

周一贯进部队时年龄小,又没一技之长。他想,人总该学点什么。周一贯想读书,但没书;他想买书,但没钱。没钱怎么办呢?周一贯只能从部队每月发的几毛钱津贴里抠,东抠抠,西抠抠,抠了几月,终于抠出了一本字典。

周一贯如获至宝,他在每日繁重的训练和教学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多读几页字典。他卷不释手,把雪亮的纸摸得发黄。周一贯每天把新认识的字写在笔记本上,过一星期就复习一遍。至今,他还记得读字典时,老班长许崇来跟他说的话“人活着,就要不断奋斗”。

读字典,就是一种奋斗。

“小学毕业教小学。”周一贯转业到小学,常有人拿这句话跟他开玩笑。周一贯发奋工作。两年后,上级教育部门派他参加“小学教师轮训班”脱产学习,毕业后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周一贯牢牢把握住了这次机会,在两年学习的暑假和寒假里,他都要求留在学校。期间,周一贯利用课余时间攻读了《辩证唯物主义》。学完后,他意犹未尽,又研读了《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哲学著作。随便哪一本著作都硬得像骨头,他却嚼得津津有味。

在村小工作,晚上或星期天都要到十多里外的乡中心学校学习、开会,当时没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去要一个多小时,回来也要一个多小时。周一贯带上《中国文学》,背经典诗文,背不出来,就掏出书看一眼,一趟来回可以背熟三五篇。走在乡间小径上,看四季更迭,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他自得其乐。

事有无常。21岁那年,周一贯咯血,检查后得知是肺结核,有浸润性病灶。众人皆惊惶失措,因为在当年,这种病几乎与癌症无异。周一贯也是惊恐不已,病休期间,他无意中看到《儿童哲学》一书,被其中的理念深深打动,于是他开始了对儿童观的研究,难忍的病痛似乎也因为注意力的转移而得到缓解。后来,他发表了《“儿童作文”宣言》,在全国引发大讨论。

有一年,周一贯胆结石发作住院。医生诊断要做小切口摘除,深入检查后,发现情况比较严重,便推翻原有的诊断,重新做方案。周一贯不解,问医生为什么。

医生说道:“没办法,病又不照着教科书长。”

周一贯恍然大悟,他想到了语文教学。没有学生天生就是流水线生产的标品,他们各有各的不同。老师不可以照本宣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教学,以生为本。

这个发现,让周一贯兴奋不已,这是一场手术带来的灵感。随后,他提出教学设计理念,促使广大教师改变备课习惯。

立体地利用时间,细致地观察生活,把对身边事物的感悟跟语文教学关联在一起,这都是周一贯的习惯。

正规学历只有初中的周一贯,在省级及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500余篇,出版著作180余部。当有人向他请教如何做到时,他说,“我也知道生吞活剥自然比不上庖丁解牛,然而生命有限,像我这样起点低、起步晚、早年身体又不好的凡夫俗子,不能不计算生命成本,只能在夹缝中曲线前进。”

部队转业后32年间,周一贯一直在远离县城的偏远村小、完小、乡小、镇小任教。

周一贯现在还记得第一天上课的情景。1952年9月,他到绍兴县皋埠区仁渎完小教三年级。有近两年给战士上课的经验,他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孰料,一女孩跟同桌讲个不停。周一贯提醒她,女孩还是跟同桌嘀咕着。“第一节课得立规矩,”周一贯想,“万一班里的学生都跟她学,那我可管不住了。”他便严厉地批评女孩,没想到女孩无所谓,一脸风淡云轻。

第二天早上,女孩远远地看到周一贯,很自然地叫“周老师好”。坦然得让周一贯不知如何是好,他不免自嘲:“她好像无事发生,我却气得一宿没睡好。”

周一贯反思,他想小孩幼稚、爱玩,有时顶撞老师,并不是故意捣蛋给老师难堪,实则是孩童不懂大人的思维,做出了大人理解外的事。如此,很多事便有了解释。等那个班升入五年级,女孩当了班长,学习很好。周一贯到另一所学校工作,女孩还特地来看望老师和师母。

后来,周一贯去新安完小教五年级。这所学校条件艰苦,连个操场都没有,学生对语文兴趣寥寥,几近于无。

好家伙,周一贯犯难了。

周一贯想到自己曾在部队里,跟一位战士学过做杖头人偶的手艺。现在刚巧教到了《东郭先生和狼》,他就按课文中打狼武士的形象做了一个人偶。当上课讲到这位智勇双全的武士时,他从讲台下拿上了武士人偶。只见人偶面目威严,凤眼高挑,穿着一身绿底红花缠白蝶袍,身披钓嵌梅花榆叶甲,系一条紫绒飞带。威风凛凛,英姿勃勃。周一贯的手稍稍一动,武士便举起了刀,好似马上就要向那只忘恩负义的狼劈去。

瞬间,教室里一片欢呼。

学生们仔细端详人偶,只见它穿的是纸片裁的铠甲,碎绸布缝的战袍,纸片上画了细细密密的甲片。武士的脸是用纸糊做的,刀是用硬纸板裁的。材料简陋,但对于几乎没有文娱活动的学生而言,它实在太有趣了。

周一贯便建议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现在打狼的武士已经有了,只要有东郭先生和狼即可演一出木偶戏。学生们情绪高涨,开始分配角色,修改剧本,调整台词。剧本写完后,他们马上开始对台词,配锣鼓,调节奏,甚至有俩学生已经开始去改编另外两篇课文。

无意间,周一贯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他们学得又快又好。他发现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喜欢老师的课,课堂自然热气腾腾,精彩纷呈。

周一贯不仅善于教学,也善于教研。

在钱清镇中心小学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时,周一贯看到整个片区的民办教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教学水平中等偏差,有的连教学过程都做不好。周一贯觉得这样不行,他组织民办教师“教材教法”过关,定期进行测试。

“我是读完初二教小学的,那时真不懂怎么教书,我的小学老师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小孩。好在周老师的教材教法过关活动,我才明白课是这样上的。”早已退休的民办教师张小霞回想教书生涯,感慨不已。

不过三年,钱清镇中心小学的教学质量就从全县的尾巴末窜到了头顶尖,普及教育的质量得到了提高,重教兴研的风气也因此大盛。

每年末,国内几家有名的小学语文教育杂志都会刊登周一贯的年度教育综述,他的书,他的文,他的课,他的言,总是新意迭起,引领语文教育风向。

省会城市频频伸出橄榄枝。浙江教育学院想要调他去编杂志,几年后,浙江省教委聘请周一贯为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副主任,请他专职编写教材。

“大城市不少我一个好老师,但乡村却缺大量优秀教师。”周一贯说,“我想在乡村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

周一贯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对乡村了解、熟悉而日久生情,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他选择留在绍兴乡村,默默地耕耘小学语文教育,安心于江南水乡的田野平畴,不求闻达。

周一贯已退休29年,但他依旧在工作。

“周老师,您教过多少学生?”在周一贯语文教育思想报告会上,有记者问他。

这个可以数。翻一翻周一贯32年间每班学生名册,就可以得出结论。

“周老师,那您指导了多少老师?”记者追问。

这道题可无解了。

1984年,周一贯被调到绍兴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虽年过半百,但雄心不减。为了解全县小学教育现状,周一贯从200余所学校的田野调查入手,他参与实验,研讨课堂,指导教研。坐第一班车去乡镇听第一节课,点评完最后一节课赶末班车回家。朝伴旭日,暮披皓月。奔波于会稽山间,流连于绍兴水乡。

周一贯借助网络管理,建立县区乡三级教育质量网,有效解决了乡村教育地广分散、不便辅导的难点,全县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声誉鹊起。

1996年底,周一贯的退休引发各方热议。

“周一贯老师,不应该退休。”“如果让周老师退休,那语文教育损失严重。”“退休年龄是到了,但周老师可以继续做嘛。”

于是,绍兴地区多个教育局相继成立“周一贯名师工作室”“名优教师研修班”,请周一贯带班。有三年一期的,也有五年一届的,还有跟班学习的青年教师,共计300余人。

带班第9年,不解的人更多了,有人说:“你都退休这么多年了,早该好好休息了,这么拼命,你图什么呢?”

作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离退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周一贯不会因为别人说了什么,就停止工作。他说:“干活干活,‘干’的为什么是‘活’?人活着就是要干。”对他而言,退休只是人生下半场的开始,他对小学语文教育不轻易画句号,不金盆洗手。

从周一贯的研修班上,光绍兴县就走出了12位特级教师,季科平也是其中之一,受导师影响,她37年一直扎根在乡村教育大地上,深耕小学语文。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周一贯倾自己所能,甘为人梯,希望弟子们超越他。

天南地北,春去秋来,全国各地都有老师往周一贯家打电话,向他请教语文专业问题。周一贯来者不拒,悉心教导。

周一贯指导了多少老师,其实是没法计算的。

89岁高龄的周一贯践行自己的座右铭:“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勤奋为人,低调处事。”“吾道一以贯之。”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他连续工作74年,他的生命绿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人物介绍:周一贯,浙江绍兴人,1936年出生。著名特级教师,当代语文教育家。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任文书、文化教员。转业后,在绍兴县皋埠区仁渎小学、樊江乡小学任教,1954年至1956年在嵊县初级师范学校小学教师轮训班就读、毕业。后在绍兴县钱清区杨汛桥镇中心小学和钱清区中心小学任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1984年任绍兴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1991年起兼任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副主任、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绍兴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500多篇,出版著作180余本。

周一贯先生,堪称小学语文教育界的传奇人物。他以小学文化程度步入教坛,如今却成就了大师级的学术建树,出版、发表的语文教育研究成果逾4000万字。他14岁即投身语文教育,至今已有74年。他扎根农村教育,醉心语文教育研究,把“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信念演绎到了极致。他的语文教育生命观并非完全来自系统的课程理性,而是对从事语文教育的一种自我体验。在他看来,语文教育与生命有着必然的、互为表里的联系。生命是里,语文是表。生命的表达与交流、生命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教育生命观是周先生毕生“一以贯之”的追求。

作者介绍:沈小玲,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出版《生本语文:教学主流价值的确认和追求》《运河2500年》《一朵花的神话》等7部作品。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