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打得火热”,印度制造要崛起了?
这段时间,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下,全世界都人心惶惶,但是印度似乎却从这场风暴中嗅到了“商机”。印度工商部长戈亚尔公开宣称,这场贸易冲突是“苏联解体后最重大的历史时刻”,印度将借此重塑全球供应链,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这话虽然是从印度工商部长口中说出,但从莫迪的行动来看,他显然也认为这是一个机会,所以面对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印度第一个就投降了,为的就是求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莫迪政府的策略简单直接,就是对美国商品大幅降低关税,甚至不惜牺牲本土产业利益,以换取美国的投资和技术转移。比如,为了让特斯拉进入印度市场,莫迪甚至不顾本土车企反对,将电动汽车进口关税从100% 降至30%。
这种投降式妥协,本质就是莫迪在赌,赌美国能在关税战中击败中国,从而让印度承接产业链转移。但是特朗普的橄榄枝可并不好接,即使印度提前做出了让步,特朗普依旧对印度加征了26%的关税,涉及三分之二印度对美出口商品。
莫迪不仅赌错了,也高估了印度自身的实力。制造业能够全面运转,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就是基础设施。印度公路网密度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电力供应不稳定导致工厂年均停产108天。在这一情况下,即便有美国企业愿意投资,也会因物流成本过高而望而却步。
拿去年的数据来说,印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同比暴跌40%,创十年新低。很显然,印度并不是海外企业的一个好选择。
说白了,印度大国崛起的幻想,不仅是自己的过度自信,其本质也是建立在对中美实力的误判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即便美国加征关税,2024年对美出口仍逆势增长3.2%,而印度同期对美出口下降73亿美元。
印度若继续走“依附美国”的路线,最终可能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中国的GDP是印度的6倍,制造业优势不可撼动。印度若想崛起,必须先解决官僚腐败和基础设施问题,而非寄希望于他人的衰落。
总而言之,莫迪还是没能看清局势,莫迪眼中中美关税战所谓的“红利”,最后只会成为压垮印度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