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只大熊猫需要多少钱?芬兰好不容易租来两只大熊猫,中秋节还专门演唱中国歌曲,却没想到,不到两年时间就养不起了? 还记得2018年,芬兰举国欢迎大熊猫“金宝宝”和“华豹”的盛况吗?万人空巷、媒体直播,那场面,堪比顶级流量明星驾到。 而这两只大熊猫的到来也意义非凡,它们是为了庆祝芬兰独立100周年,中国送来的“国礼”。芬兰早就申请租借大熊猫了,因此这次自然不敢怠慢,斥巨资820万欧元打造豪华熊猫馆,各种高科技设备一应俱全,就为了让两位“贵客”住得舒心。 芬兰人对熊猫的热情,那是相当炸裂。全国征名活动搞得热火朝天,最终“皮吕”(大雪纷飞)和“卢米”(雪)这两个寓意吉祥的名字脱颖而出。 为了让熊猫吃好,芬兰人也是拼了,从荷兰每周空运新鲜竹子,还专门开辟竹子种植区,将从中国带来的多品种竹子进行培育,甚至在2019年中秋节时,特地请来合唱团用中文给熊猫唱歌! 一时间,熊猫成了中芬友谊的象征,各种周边产品卖断货,旅游业也跟着火了一把,艾赫泰里小镇,因为有了熊猫,直接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然而谁也没想到,原本热闹非凡的动物园,因为“口罩”原因,游客数量断崖式下跌,门票收入直接凉凉。可动物们该吃还得吃,该喝还得喝,动物园的运营成本一点没降,这其中,最烧钱的就是那两位“金贵”的熊猫了。 先不说那每年高达一百万美元的租借费,光是日常“伺候”这两位主,就够芬兰人喝一壶了。熊猫出了名的嘴刁,每天的新鲜竹子、蔬菜水果是标配,还得搭配各种小零食。 竹子还得是产自中国的特定品种,因此为了满足熊猫挑剔的胃,芬兰只能高价从国外空运,可是“口罩”期间航班不稳定,成本更是蹭蹭往上涨。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经济压力,芬兰人绷不住了,直接放话:如果动物园不能盈利,又得不到资金支持,只能忍痛将大熊猫送回去了。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当初为了迎接熊猫,芬兰可是花了血本,如今却要因为经济问题“退货”,这脸打的,啪啪作响。 后来,在中国企业的帮助和芬兰政府的扶持下,动物园勉强算是挺了过来。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熊猫外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热潮。欧洲多国都斥巨资租借了大熊猫,希望借助这一“超级IP”提升国家形象,促进旅游业发展。 可是在“口罩”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双重夹击下,有些国家也感受到巨大压力。高昂的维护成本,加上游客数量锐减带来的收入下滑,让不少动物园陷入了运营困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经济因素的影响。 我们既要看到大熊猫作为文化符号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促进国际交流、增进友谊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也要理性看待“熊猫外交”背后的经济成本,避免盲目跟风,量力而行。 “熊猫外交”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用好这把“利器”,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 信息来源:《芬兰一动物园或将提前归还从中国租借的大熊猫!曾遇资金困难》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