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当代中国外交史”学术论坛:新中国七十五年外交回顾

澎湃新闻 2024-09-08 10:00:36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首届“当代中国外交史”学术论坛——“75年的新中国外交:成就与经验”于2024年8月30日—9月1日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外交史学者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75年来的外交经验。会议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支持,三十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与会。

与会学者合影

论坛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历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焦兵致辞。陈志敏表示,这是今年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之后在全国召开的第一个以“当代中国外交史”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汇聚了当代中国外交史、外交学科和国际政治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对于认真学习贯彻纪念大会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研究阐释、推进和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本届当代中国外交史论坛打破了学科壁垒,为历史学者与政治学、国际关系学者、外交学者的对话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有利于推动我国历史学与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的跨学科交流、促进人文社科的深度融合,服务于国家的新文科发展战略。历史研究崇尚实证精神、探索历史事实的真相,国际政治研究重视理论,但只有把历史与理论结合起来,才能结出丰硕的学术成果。今年也是《历史研究》杂志创刊70周年。焦兵在致辞中表示,《历史研究》高度重视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高度重视历史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对话。他指出,刚刚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系统研究和总结新中国外交七十五年的成就和经验,对于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外交行稳致远,对于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场主题报告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主持。宫力(中央党校)、张清敏(北京大学)、刘德斌(吉林大学)、韩召颖(南开大学)、林宏宇(华侨大学)分别从新中国外交指导思想、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回顾、大国兴衰的历史逻辑、科技竞争与国际秩序演进以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等方面展开报告,探讨中国外交史的历史与启示。

第二场报告由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汪朝光主持,蒋建农(华南师范大学)、宫力(中央党校)评议。学者刘江永(清华大学)、戴超武(云南大学)、宋志勇(南开大学)、李兴(北京师范大学)、王栋(北京大学)分别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与路径、冷战时期中印关系史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国策的形成与日本因素、建国之初新中国外交的历史逻辑以及当代中国外交思想的历史逻辑等方面展开论述与讨论。

第三场报告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谦平主持,林宏宇(华侨大学)、刘江永(清华大学)评论。学者殷之光(复旦大学)、冯立冰(华侨大学)、高艳杰(厦门大学)、姚百慧(首都师范大学)、邵笑(暨南大学)、张勉励(中国社会科学院)围绕中国全球南方的观念与实践、华侨华人与中国式现代化、“印马对抗”前后中国与印尼的关系、中法关系史研究的史料基础、《人民日报》叙事体系中对南越吴庭艳政权的阐述与认知、四次建交高潮视角下中国的外交战略等方面展开研讨。

第四场报告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张骥主持,戴超武(云南大学)、韩召颖(南开大学)评论。学者梁志(华东师范大学)、王睿恒(南京大学)、冯琳(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巧荣(中国社会科学院)、詹欣(东北师范大学)、马建标(复旦大学)就1948-1961年间缅甸对华战略认知与中缅关系,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战争信息署对中共的情报调研、认知与宣传,1969-1972年间的人民外交、秘密外交与中美和解,当代中美关系史研究发展状况,中美核军控对话,1950年代的台海危机与冷战话语体系的竞争等议题展开讨论。

会议现场

9月1日上午,以“当代中国外交史研究的展望”为主题的闭幕式暨圆桌讨论为本次论坛画上圆满的句号。圆桌由《历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焦兵、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马建标共同主持,与会学者就七十五年新中国外交的回顾与展望、外交史学科的发展、跨学科交流与互动等问题做了进一步切磋与探讨,研讨会在深入的交流中落下帷幕。

1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