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50架战机、3艘航母,11分钟解决战斗,美国的这次军事行动堪称教科书。 19

150架战机、3艘航母,11分钟解决战斗,美国的这次军事行动堪称教科书。 1986年4月15日的黎波里,黎明破晓前的宁静被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撕裂。美军战机如幽灵般掠过天际,数百吨炸弹倾泻而下,将这个北非国家拖入了战火与恐惧的深渊。 在此之前的3月份,美军的草原烈火行动拉开了双方冲突的序幕。美军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出动了三艘航空母舰战斗群,在地中海进行军事演习,可演习的最终结果却变成,对利比亚的军事目标进行猛烈空袭。 这是二战后美军最大规模的海军行动,利比亚损失惨重。 可这次行动不仅没有让卡扎菲屈服,反而激起了他的怒火,加大了对恐怖主义活动的资金支持。西柏林迪斯科舞厅爆炸案,更是将美利比亚的紧张关系推向了战争的边缘。 忍无可忍的里根政府,最终决定对卡扎菲实施“斩首行动”。1986年4月,美军再次策划了黄金峡谷行动,数百架战机从航母和英国基地起飞,对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多个目标进行了精确打击。 这次行动的主攻时间共用时十一分钟,以一架战机被击落的代价,取得了巨大的回报。 虽然卡扎菲本人侥幸逃过一劫,但他的养女在空袭中丧生,两个儿子身负重伤。利比亚的军事设施和基础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举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之中。 这两次军事行动,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胜利,却未能彻底铲除卡扎菲政权,反而加剧了利比亚的反美情绪,为之后的持续冲突埋下了隐患。 究竟是什么仇恨,让美国将战火燃至这片遥远的土地? 1951年,利比亚从法国殖民统治中独立,百废待兴的国家急需外部力量的支持。 当时的美国,正忙于在全球范围内围堵苏联,利比亚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无疑对美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于是,伊德里斯一世国王与美国签订协定,允许美军在利比亚建立军事基地,换取经济援助和所谓的“安全保障”。 可这种看似稳固的合作关系,随着卡扎菲的上台轰然倒塌。1969年,年轻的卡扎菲发动政变,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建立起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卡扎菲上台后,收回美军基地,将外国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等,一系列强硬举措都触动了美国的利益底线。 美苏争霸的时代背景下,卡扎菲选择了与苏联交好,从苏联购买了大量武器装备,并允许苏联军队使用利比亚的军事基地。这让美国更加不安,视卡扎菲为眼中钉、肉中刺。 进入八十年代后,里根政府上台,对苏联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政策,而利比亚则被视为苏联在北非的重要棋子。为了敲打卡扎菲,杀鸡儆猴,美国开始了对利比亚的制裁和军事行动。 而从更深层次来看,美利比亚冲突是冷战时期大国博弈的缩影,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体现。美国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对他国进行军事干预和政权更迭,不仅违背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也给利比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如何才能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如何在维护国际秩序的同时,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武力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信息来源:《从草原烈火行动看美国首次新式战争》中华网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