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马跃:初心不改“小先生”,不负使命“大人生”

央广网 2024-09-10 17:04:19

央广网合肥9月10日消息(记者赵家慧)从乡村中学简易砖瓦房里的“普师”,到合肥包河区首批“特级教师”,再到如今的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四十八中党委书记,马跃初心不改,他始终活跃在教学一线,去接触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马跃喜欢写作,从19岁走上讲台开始,写到如今两鬓染雪,笔耕不辍。他写下的不仅是一位特级教师的“养成记”,更是教师视角下,对几十年间教育发展最切肤地的观察与思考。38年的教育生涯,足够他写成一本厚厚的教育“叙事”与“抒情”。

十五年乡村坚守

1967年,马跃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回想起几乎是目不识丁的父母对自己的早年教育,马跃影响最深的就是“脚踏实地”。“不论做什么事情,既然做了就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马跃就这样一路认真读书,当年学校考取了3个师范生,他就是其中之一。在当时,这是莫大的荣光。

1986年8月,从师范学校毕业的马跃被分配到了霍邱县左王乡的一所中学。“霍邱当时本来就是个贫困县,左王乡在它的最东边,是真正的‘穷乡僻壤’。”30间简易的砖瓦房,6个班200多位的学生,10来位老师,19岁的马跃就这样踏上讲台,成为左王中学建校以来所进的第一位“新人”。

乡村学校,没有老师,马跃就在教授语文课之余,教地理、历史、政治,甚至美术,充分发挥了当年“普师”的内涵;课余生活有限,他就成立“小路”文学社,收集自己和学生们的文章,亲自刻钢板、油印“小路”班刊,在一群“村里娃”的心里播下了一颗叫“文学”的种子。

在这穷乡僻壤之地,除了“工作”,“学习”是另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每天学生离校后,吃过晚饭,马跃便一个人夹着书走向田野。就这样,他接连完成了专科、本科的学历进修,成为当时人人称赞的“高学历”。

在马跃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十年时光,左王中学从一个连围墙也没有、在农田里插草为标而建的小小校园,成长为拥有上千学生的中学,马跃也迎来了他在左王中学的“高光时刻”。1998年,学校代表全县接受省政府的“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验收,成为全县的“东方明珠”,马跃扛起了庞杂的验收工作,白天上课、晚上整理资料,也就在那一年,他被授予了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

“黄金十年”不忘初心

2001年,乡村之外的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34岁的马跃已经在乡村中学待了整整15年,他想要“走出去看看”。

2005年,马跃被引荐到了公办学校的合肥四十八中。当初的合肥四十八中从只处于中上等,五年后慢慢登攀到达到上等,再到后来的辉煌成就集团化办学的示范,这“黄金十年”不仅是对于学校而已,也是马跃个人的“黄金十年”。

由于有着扎实的基层学校教学和管理经验,马跃很快进入了学校“中层”,再到“领导层”,成为本部的执行校长。2008年,他被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这是一名老师的最高荣誉,也让他实现了一直以来只想“当个好老师”的梦。

“一个知识分子,不论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学历、职称、地位有多高,唯有秉持求真务实精神,才能探究更多未知,才能获得更多真理,也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马跃认为。一直以来,“求真务实”不仅是他从小的家教,更是他践行了几十年的人生准则。

很快,他再次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硬杖”。2017年,马跃受组织的安排,到合肥市海顿学校当校长。这是一所薄弱学校,能把它办好那才是“名校长”的试金石。“再打造一所新名校,造福一方百姓,这是我当时暗暗定下的目标。”谈起在海顿学校的5年时光,马跃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披一身晨雾出门,载一身星辉入家”,每天七点到校、晚上七点离校,马跃认真研究校情,制定完善制度,配套好相应措施,改革风气,提振士气,与此同时,他坚持沉浸在一线工作,每天“巡校”“巡课”,致力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短短五年,在校学生数量大幅提升,现代化的校区建设完毕,如今的海顿学校在市民口碑中已声名鹊起,连续获评区先进集体,还被授予合肥市“百姓身边的好学校”称号,马跃也成了当之无愧的合肥市“名校长”。

38年教学生涯之余,马跃一直在写作,他写一线工作中对教育发展的观察与思考,凝聚成了500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出版教育专著《行吟思语》《初中语文新增课文解读与教学设计》《资源型学案》3部。从散文集《听风闲语》,到诗集《且听风语》,写作还是他工作之余的休闲方式,那个在乡村中学带着学生们成立文学社的“小马老师”一直都在。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