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基地走出“灰色地带”,打通科技成果转换最后一公里

钱江晚报 2024-09-10 17:25:56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王玛咪叶无忧

11个中试平台、2个预留装置平台、2个甲类仓库、1个动力车间......在国科(浙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产业园区里,矗立着这样一批建筑,它们承载着将实验室的研发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的任务,自中试基地建设以来,已完成近百个中试项目对接,22个中试项目通过立项评审,5个中试项目装置建设。

回首往昔,这片土地在还是一片荒芜,中试环节也被视为‘灰色地带’,但就在几年前,中试基地迎来了转折。

2018年,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和绍兴市人民政府共同助推“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合作基地和示范平台,国科(浙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试基地)应运而生。

届时,赵伟毅然放下手头已有成果的研究院工作,选择投身中试事业,在被问到为什么加入中试基地时,赵伟告诉记者:“我长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知道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只有借助中试平台才能迈向产业化,要实现其真正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潜力,就必须跨越过这条鸿沟。”

如今,他作为中试基地总经理,重点围绕中试基地的建设和整体运营开展工作,每天他都会走访了解基地内试验项目运行情况、参加工程化研究开发技术讨论、审批基地安全环保情况通报和企业内部日常事务管理等事项。

赵伟回忆,初到中试基地时,基地就是“一张白纸”,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团队需要组建,基地设施需要建设,管理体系需要建立,发展蓝图需要擘画。赵伟告诉记者,中试基地缺乏明确的操作规范与制度依据,项目审批流程时间过长,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一个个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中试基地的发展潜力。

面对如此困境,赵伟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

据赵伟回忆,中试基地改革过程中第一个困难就是中试平台建设模式无参考案例,需要完全创新。在传统的中试环境中,企业往往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按工业化项目报批,流程长、周期长、投资规模较大,要么不进行报批,监管缺失、规范性差。赵伟意识到,要突破这一瓶颈,就必须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找到合规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平衡。

于是,赵伟带领团队建立起适配中试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出台《中试项目全周期管理办法》,一方面抓住中试项目不确定因素多、需要重视安全风险等特点,严格技术先进性、安全与环保的可靠性审查,另一方面针对中试项目急需降低资金和时间成本压力的情况,大幅度削减报批、公示、购买要素指标的管理流程,最终形成了适合中试基地发展特点的管理体系和方法,目前围绕基地运维、安全管理等内容建立的专项管理制度已经发布安全制度89项。

此外,在中试基地改革过程中,还面对着项目审批流程时间长、创新成果转化难问题等问题,赵伟围绕审批痛点,简化入驻项目个体的审批流程,项目从立项到完成所有评审流程,从18个月缩短至3-4月,同时组建专业工程化研究团队,强化工程开发核心优势,通过专业赋能全面提升中试成果转化率和成功率,不断探索和完善新材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换最后一公里。

张涵是和赵伟同时期来到中试基地的,全程参与了基地的前期建设和启动运营时期,现在是中试基地副总经理,“中试基地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赵伟总经理的努力,中试环节的一些难题,都是他带领我们摸石头过河,可以说没有赵总就没有中试基地的成功。”张涵说到。

近年来,中试基地的深化改革举措不仅在国内树立了标杆,更开创了中试管理的新纪元,为全国范围内的中试基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样本。中试基地立足产业、聚焦痛点,加快探索“政府+市场”合作模式,创新“标准+高效”审批制度,聚力“科技+工艺”突破方向,搭建“专业+智慧”管理系统,构建“全程+精准”增值服务。首创中试项目全周期管理办法,实现了制度重塑;签约入驻18只项目,促进成果转化;审批时间缩短3/4以上,推动了降本增效,此外,中试基地的改革还先后入选全省营商环境最佳实践、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全省首批创新深化试点,在全国第二届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大会上作典型推介。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