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美国人不管本国孤儿,大量收养中国儿童,其中女童更是占90%,到底想干什么? 美国究竟有多喜欢领养外国儿童呢?数据显示,1999年至2011年这13年间,美国一共领养了23.39万名外国儿童,而其中有超6.6万的中国儿童,而女童的占比更是超过了90%。 2011年,一名九岁的中国女孩全身烧伤,被美国家庭收养,养父母为了治疗女孩的病,花费重金做了多次手术。 后来,养父母又领养了一中国儿童,算上之前领养的两个,四个孩子都被照顾得很好,养父母会给孩子们准备中餐,带他们去中国教堂、了解中国文化。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是中美跨国领养浪潮的一个缩影,其中充满了温暖,但也交织着争议,因为不时有美国养父母虐待领养儿童的丑闻传出。 针对类似的事件,国家在今年8月28日做出了领养调整,针对跨国收养政策,只有双方有三代之内的血缘或是继子女的关系,否则就不会托付给外国人了。 其实美国人收养中国孩子,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当时,大批中国孤儿流落海外,美国教会和慈善机构伸出援手,开启了跨国领养的先河。 而真正形成规模,则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加上中国改革开放和涉外领养政策的出台,为这股跨洋暖流提供了支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美国人对中国孩子情有独钟? 美国的人口出生率较低,他们往往宁愿领养孩子也不愿自己生,这就导致美国成为领养大国。而他们感觉中国孩子非常省心、特别懂事,因此中国儿童成了美国人领养的重点对象。 还有就是中国拥有相对完善的涉外领养法律体系,与其他国家冗长繁琐的审核程序相比,中国的流程更加高效透明,费用也相对低廉。 当然,这股跨国领养热潮背后,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因素。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走低,尤其是白人中上阶层。 而与此同时,中国在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快速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导致一些家庭无力抚养孩子,这也促进了美国人的领养“事业”。 对于那些跨越大洋的中国孩子来说,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未来。他们在异国文化中长大,努力学习语言,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很多孩子在美国家庭的关爱下,成长为自信、独立的个体,但也有一些孩子,在两种文化之间挣扎,经历着身份认同的困惑和焦虑。他们中有的选择回归中国寻根,有的则积极融入美国社会,成为连接中美文化的桥梁。 中美家庭通过领养,搭建起一座跨越太平洋的桥梁,这既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折射出全球化时代下家庭观念的变迁和文化融合的趋势。 但跨国领养并非简单的“爱心接力”,更不能成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未来还需要更加理性和人道地看待这一现象,尊重每个孩子的权利,并努力消除偏见和歧视,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多元的世界。 信息来源:《美国人13年共收养近7万中国儿童女童占九成》中国新闻网、《因爱而变中国被领养儿童改变美国家庭生活》中国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