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科学家研究发现:玻璃瓶会产生4倍于塑料瓶的危害,环境和健康问题更多。 环保这股风,如今是越刮越猛,也让“可持续”三个字,成了各行各业的流量密码,就连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包装材料,也成了环保人士的关注对象。 塑料袋、塑料瓶,这些“白色污染”被推上风口浪尖,人人喊打。与此同时,看似环保的玻璃,因为其可回收的标签,摇身一变,成了包装的“新宠”。 2020年,南安普顿大学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观点:从环境角度来看,玻璃的危害是塑料的四倍! 很多人都觉得,玻璃不是可以回收利用吗,这样不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很遗憾,玻璃回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玻璃回收过程复杂,成本高昂。与塑料不同,玻璃回收需要经过分拣、清洗、破碎、高温熔融等多个步骤,这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而且玻璃的回收率并不高,与塑料瓶和纸板相比,玻璃瓶的回收价值较低,回收企业缺乏回收动力。很多时候,我们能看到有人收塑料瓶,却很少看到有人收玻璃瓶,这也是为什么废品回收站的玻璃瓶总是寥寥无几。 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制作玻璃的主要原料沙子,也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危机。过度开采沙子,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海岸线后退等问题。 由此可见,玻璃对环境的影响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玻璃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运输和生产环节。 玻璃的运输成本比塑料高得多,这是因为玻璃瓶比塑料瓶更重,运输相同数量的瓶子,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料,产生更多的碳排放。 而玻璃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过程。制造玻璃,需要开采大量矿产资源,这不仅会破坏土地,还会产生大量粉尘,污染环境。 玻璃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更糟糕的是,矿工长期吸入二氧化硅粉尘,会导致矽肺病,这是一种比尘肺更可怕的疾病。 既然玻璃的危害这么大,那我们继续用塑料不就行了吗? 不可否认,塑料这玩意儿,自从1855年被发明出来,就因为便宜、好用,迅速占领了包装市场,从饮料瓶到食品袋,从电子产品包装到快递包裹,塑料的身影无处不在。 但塑料“繁荣”的背后,却是触目惊心的环境代价。塑料垃圾几乎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八亿吨,但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被回收利用,剩下的,要么被焚烧,污染空气;要么被填埋,占用土地;还有一些,则漂洋大海,成了危害海洋生态的罪魁祸首之一。 事实上,无论是玻璃还是塑料,都只是包装材料的一种选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要理性看待这两种材料的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并尽可能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包装的使用。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树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从自身做起,减少浪费,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会出现更多环保、可持续的包装材料,为解决包装污染问题提供更多可能性。 信息来源:《研究发现:玻璃瓶的危害是塑料瓶的4倍,诱发更多健康和环境问题》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