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仪征市国裕船厂内,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焊接船身,车间外,新修的厂区道路上各种运输原材料的车辆有条不紊,一片“春意复苏”的景象。3年前,这家大规模的造船企业因经营不善导致破产,时任仪征市人民法院副院长的边晓斌主导了该企业的破产清算案件,并成功让它“起死回生”,可边晓斌却永远也回不来了。
2023年12月14日上午,边晓斌同志在执行案件现场勘查任务时摔倒致伤,经全力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49岁。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成沫
大局至上,他是企业的牵头者
边晓斌从小生活在农村,听着革命先烈故事、解放军战斗故事长大的他渴望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个愿望虽未实现,但母亲那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了他的毕生追求。此后,他刻苦学习,考入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并凭借优异成绩毕业分配至仪征法院工作。
2014年5月,仪征市人民法院受理苏港造船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自企业裁定破产后直至2021年,苏港公司8次挂牌拍卖,均因无人报名而流拍。破产财产变价处置困难带来苏港200多名员工社保、工资拖欠、经济补偿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件事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边晓斌的心上。
2021年下半年,边晓斌向仪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议,请他们组织招商局、港口局、经开局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将破产财产处置与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相衔接。针对各部门之间分歧较大,一些问题久议难决,边晓斌果断拍板:“现在最重要的是促成破产财产拍卖成交,保障广大债权人能够在年前得到清偿和分配,所有工作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出了问题我来承担!”正因他的担当,坚定了意向投资人的投资信心。2021年12月14日上午,多名意向投资人经过26轮激烈竞拍,苏港破产财产最终以2.34亿元的价格成交,超过起拍价5000万元!2021年12月底,这起为时7年7个月的破产案件终于得以顺利审结,苏港258名职工和150余名普通债权人在春节前得到了清偿。
同年,仪征市委提出打造“一个示范区、三个新高地”目标任务,仪征法院聚焦以破产“小切口”助推营商环境“大发展”。边晓斌坚持将法院工作置于全市大局下谋划和落实,以“一项建设、二轮驱动、三个指标”为主线,细化上下联动、产权保护、司法公开等20条“真给力”优化营商环境司法举措,创新方式方法办结苏港船厂、仪建公司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破产重组案件,开展的价格争议诉调对接改革相关工作经验得到最高法院肯定推广,主导的“破产涉税事项便利化改革”,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入选江苏高院司法改革案例。仪征法院先后被扬州市委市政府、江苏高院授予“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集体”。
扬州国裕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是当地规模较大的民营造船企业,2021年11月,仪征法院裁定受理该公司破产清算案。边晓斌受理该案后,借鉴苏港造船破产清算经验做法,从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思路,指导管理人采取资产“先取消长期租赁”“再短期租赁+维修”“再重整”的方式,创新破产财产先维修再重整、灵活采用“资产出租”方式,使船台、龙门吊等特殊造船设施设备物尽其用,得到妥善维护保养,实现破产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人在现场,才能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才能正确决策。”边晓斌在《述职报告》中这样写道。
碧血丹心,他是工人的守护者
在边晓斌办公室的一个书橱里,摆放着工人们送给他的纪念奖牌:“真情系百姓、温暖抵人心”,奖牌后面,是边晓斌和工人笑容灿烂的合影。
“这5年来,我们到法院100多次,边庭长每次都能心平气和接待我们,没有一点架子、没有一点不耐烦,有时还要忍着我们的怒气。光是这个事,他就记了厚厚一大本,好人呐!”回忆起往事,当年的工人代表老杨眼圈红了。
2008年5月,仪征一家大型企业200多名短期工集体到法院起诉,提出要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诉求。原来,企业与他们以一年一签的方式连续签订了十几年的短期劳动合同,但在2007年11月,公司突然公告终止劳动合同,让这批工人与劳务公司签订合同,再以派遣工的名义派回原岗位。
2010年5月,刚刚调任仪征法院民一庭庭长的边晓斌,主动接手了这个“烫手山芋”,化身“沟通桥梁”,积极寻找企业和工人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为了解诉求、化解矛盾,边晓斌带队深入职工家庭,找每位职工谈话,工人白天不在家就晚上去,力求达成协议。然而一段时间过去后,大部分短期工坚持身份置换,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矛盾僵持不下,企业的正常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考虑到这一点,边晓斌开始采取“背靠背”调解,分别找到双方当事人的代理律师商讨双赢共赢的解决方案。为缓和矛盾,他提出,先提高这批工人的实际待遇,与正式工人同工同酬,再逐步化解其他问题。
2013年,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即将施行,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工作岗位实施,边晓斌抓住时机,组织工人与企业进行调解。6月30日,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7月1日,近500名工人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方握手言和,圆满解决了这场旷日持久、人数众多的劳动合同纠纷。
“边院长对因意外致伤的农民工尤为关心。”在常州工作的魏健听闻边晓斌因公牺牲后,不禁满眼泪水。
2010年11月1日,魏健的父亲魏文斌在安装楼牌号时,不慎从高空摔下,颅脑损伤严重,而包工头却因不愿承担高额医药费“躲”起来。魏文斌一家是淮安人,在仪征举目无亲,四处借债无果,便起诉到了法院。案件承办人边晓斌深深同情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他发动全院捐款,并协调民政等部门给予生活救助。案件审理过程中,魏文斌伤势加重,一家人只能在医院过年,然而大年初一早上,边晓斌就拎着年货来到病房看望,让魏健泪如雨下。在得知魏健决定放弃保研机会参加工作时,边晓斌真诚地说:“你现在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因为一时困难而放弃学业。”他一方面耐心安慰走投无路的魏文斌妻子,另一方面坚持寻找东躲西藏的用工老板。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边晓斌帮助魏文斌一家终于拿到了赔偿。
魏家的遭遇,让边晓斌陷入深思。针对农村“小五匠”人身意外伤害维权难题,边晓斌倡议开展农村建筑工人意外伤害保险试点,争取财政专项资金为试点乡镇99名农村“小五匠”购买保险,推动当地包工头“凡用工、必买险”,被《人民法院报》誉为“破解农村‘小五匠’维权难的‘仪征样本’”。
这些年来,边晓斌坚持以心换心,从一家到千家,从村口到乡镇,办理一案、治理一片,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用仁爱至善传递司法温情。
从1994年参加工作,29年来,边晓斌坚持“法如山,民为天”,带着感情、带着温度审理每一个案件,架起与百姓的“连心桥”。边晓斌牺牲后,先后被仪征市委、市政府追授“仪征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追记“个人三等功”;被仪征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追授“仪征好人”称号;被扬州市委追授“扬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追记“个人二等功”;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