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掰开原子弹会发生什么?这位科学家的细胞停止再生、肌肉溶解、内脏出血,在9天后与世长辞。 1946年5月,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本应荒无人烟,却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恐惧。 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那座孕育了毁灭力量的地方,再次被死神光顾。一位科学家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一道幽蓝的光芒吞噬,他手中的工具无力地滑落,仿佛命运的嘲弄。九天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一具被核辐射摧残的躯体。 这并不是第一次,也绝不是最后一次。 1945年8月,曾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达格利安,正进行着一项看似简单的实验。他需要通过堆叠碳化钨砖块,来测试钚核心的临界状态,可命运却在此刻开了个残忍的玩笑。 当第六块碳化钨砖被放到位,警报声骤然响起,实验已经到达临界点。达格利安迅速反应,试图移除砖块,可慌乱之中,砖块竟滑落到钚核心中央。 刹那间,实验室被一道刺眼的蓝光照亮,那是链式核裂变反应产生的光芒,也是死亡之光的降临。达格利安下意识地将手伸进核心区域,徒手移开了砖块。 那一刻,他成了英雄,但也把自己送进了鬼门关。二十六天后,饱受辐射折磨的达格利安,痛苦地离开了人世。 要知道此时距离二战结束还不足一个月,美国怎么这么快就造出新的原子弹进行研究了呢?其实这颗原子弹是当年轰炸日本剩下来的。 1945年,广岛和长崎上空升起的蘑菇云,宣告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核时代。这种力量,既能摧毁一切,也蕴藏着无限可能,但核辐射的阴影也随之而来。 当时美国已经计划继续投放第三颗原子弹了,但由于日本的及时投降,这颗原子弹最终没有迎来它在战场上的命运。 战争结束后,该原子弹被送往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科学家们的目标是探索“核心临界状态”,也就是核武器威力被释放的临界点,安全与毁灭的边界。 可惜研究发生了许多意外,按理说达格利安的悲剧,应该为实验室敲响了警钟,可仅仅一年后,同样的错误,在同一个地方,再次上演。 斯洛廷是另一位参与“核心临界状态”研究的科学家,他是一位天才,也是一位狠人,他曾毫不犹豫地跳进反应堆水池中修理仪器。他相信自己的技术,更相信自己的运气。 这一次,实验材料换成了两个铍制半球,它们一旦完全闭合,就会引发临界反应。而斯洛廷用来阻止半球闭合的工具,只是一把简陋的螺丝刀。 1946年5月,在七位同事的注视下,斯洛廷开始了他的工作,他用螺丝刀撬起上半球,徒手控制着它缓缓下降,以此来测试临界状态。 突然,意外发生了!螺丝刀滑落,铍半球瞬间合拢,蓝光再现,死亡的气息笼罩了整个实验室。 在场的科学家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只有斯洛廷,在短暂的惊愕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猛地将两个半球隔离开,并用身体挡住了大部分辐射,挽救了其他科研人员。 可他自己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仅仅过了九天,他便离开了这个世界。经过测量,他所受的辐射剂量是达格利安的四倍。 这两起事故,是核时代的一次警钟,以血的代价,让人们意识到核能这头猛兽的可怕力量。 核辐射究竟是如何摧毁生命的? 核辐射本质上是一种高能粒子流,它能轻易穿透人体,破坏细胞结构。大剂量的核辐射,能够瞬间摧毁DNA,导致细胞死亡、器官衰竭。即使是微量的核辐射,也可能造成DNA损伤,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成不可逆的病变。 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痛定思痛,改进了安全措施,采用遥控操作,加强防护,制定更严格的安全规范。 核能这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毁灭性灾难。人们需要在敬畏中探索,在谨慎中前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悲剧重演,让核能真正造福人类。 信息来源:《原子弹往事:核临界事故(3)》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