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00年,甘地尝试第一次禁欲失败,6年后又宣布第二次禁欲,此时他36岁,后来,

1900年,甘地尝试第一次禁欲失败,6年后又宣布第二次禁欲,此时他36岁,后来,77岁的他更是“邀请”了18岁的孙侄女和孙外甥老婆一起洗浴,赤裸共睡。 1948年,一声枪响划破了新德里的宁静,一代“圣雄”甘地,就这样倒在血泊之中,终结了他充满传奇与争议的一生。 这位被无数人奉为精神领袖的老人,最终也没能逃脱被刺杀的命运,不禁让人唏嘘。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成功,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其个人魅力和政治手腕的胜利? 1915年,甘地从南非回到印度后,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带回了这片土地,他领导民众绝食、抵制英货、焚烧英国工厂,用看似温和的方式,对英国殖民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 可1919年发生的“阿姆利则惨案”,却让甘地陷入两难。英国军队对手无寸铁的印度民众开枪,造成上千人伤亡,举国震惊。面对这起惨剧,甘地依然坚持非暴力不合作,呼吁民众保持克制。他的做法,招致了更多人的质疑,也为日后国大党内部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1921年,一位名叫钱德拉·鲍斯的年轻人对甘地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他主张用更激进的方式争取独立,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太过软弱。 面对质疑,甘地承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定能为印度带来解放,并最终说服了年轻气盛的鲍斯。 1922年,英国政府以煽动叛乱为由,将甘地逮捕入狱,没想到这一举动却适得其反,引发了印度民众更大规模的抗议,最终英国政府被迫释放了甘地。 随着一战后英国国力衰退,印度独立的曙光逐渐显现,国大党内部对独立路线的争论也愈演愈烈。 以鲍斯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彻底失去了耐心。他们认为只有拿起武器,才能真正赢得独立。1939年,鲍斯与甘地彻底决裂,选择了另一条更加激进的道路。 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终于迎来了独立,然而这并不是甘地所期望看到的结局,他始终认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应该和平共处。独立后的印度,陷入了宗教冲突的泥潭,这无疑是对他最大的讽刺。 1948年1月,甘地被印度教极端分子刺杀,一代“圣雄”就此陨落。 可谁又能想到,这位日后被尊称为“圣雄”的老人,年轻时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青年”。甘地出生于一个高种姓家庭,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优渥的家境,让他在年少时放纵不羁。 他沉迷男欢女爱,甚至因为贪恋房事而错过了父亲最后一面。十九岁那年,甘地不顾家族反对,远赴英国留学,然而这段经历并没有让他成为家族的骄傲,反而让他更加迷失自我,在英国,他沉迷酒精和女人,学业荒废,最终又灰溜溜地回到印度。 南非的经历,成为甘地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那里,他亲身经历了种族歧视的残酷。这些经历让甘地开始反思印度人的命运,也为他日后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埋下了伏笔。 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究竟是印度独立的关键,还是历史进程中的一段插曲?不可否认的是,甘地与鲍斯这两位走上不同道路的探索者,共同构成了印度独立运动的完整图景。他们的选择和命运,也成为了后人反思历史、探索未来的宝贵财富。 信息来源:《名人轶事:甘地的“禁欲”生活》中新网-华文报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