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谈及黄河,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提到“保护”二字,强调沿黄河开发建设必须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莅临山西省考察调研,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晋中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责任担当、坚定不移的信心决心,全面投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对汾河进行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综合治理,用心用力做好治水兴水护水大文章,让母亲河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晋中,地处汾河中游,汾河干流从祁县思贤村断面入境,蜿蜒流淌124公里,至灵石王庄桥南断面出境,占汾河总长的17.8%,流域面积达8519平方公里。
伫立于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的河畔,凭栏远眺,眼前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河道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曲折,清澈的水面映照着岸边郁郁葱葱的绿意。水中游鱼穿梭,激起层层涟漪,鸟鸣声与花香交织,一幅山水相映、碧波荡漾、水鸟翩跹的绿色画卷徐徐绘就,让人沉醉其中。
晋中,正以这份绿色答卷,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乐章。
水量丰起来
优化水资源管理
编织流动不息新景象
漫步在汾河百公里廊带介休段,记者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十几位头戴斗笠的妇女,正在挥动锄头,播撒着马蔺草的种子。这种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植物,将在汾河畔扎下深根,与经过特殊改良的土壤,共同构筑起抵御水土流失的坚固屏障。
“介休市对汾河廊带左岸外堤坡处的汾河二号湿地进行了生态绿化提质,实施了3.3公里路面提升改造工程,打造了3个亲水观景平台。”介休市水利局质量监督部部长李莉全程参与,她亲眼见证了河面宽度从一眼可见扩展到60多米,如今的水域,最浅处也有3米深,最深处更是达到了10余米,汾河水量得到了显著的增加。
汾河正以其崭新的姿态,展示着勃勃生机。这不仅仅是一条河流的复苏,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祁县昌源河是汾河的主要支流,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流水潺潺、碧波荡漾,河水与岸边青翠的芦苇相映成趣,苍鹭在天空翱翔,鸳鸯在水里嬉闹。
这片水草丰美、绿意盎然的土地,离不开晋中市大力实施污水处理厂尾水综合利用项目,谋划河流连通,将再生水资源与地表水、地下水、引调水共同纳入城市水资源统一配置,预留了足够的生态水量。“祁县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中水约1.8万吨,全部回用到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用作景观生态补充用水。”祁县鸿宇市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青告诉记者。
市水利局局长李学文介绍,为了再现“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景,晋中市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推动高耗水企业生产工序节水改造和再生水利用。大力推进农业节水,以汾河流域平原地区为重点,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严厉打击非法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保护,落实地下水禁采限采有关规定。通过实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中水管道直通企业,不仅实现了再生水的高效利用,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资源支持。”灵石县“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专班负责人张耀伟告诉记者,灵石县不断探索完善再生水水权交易机制,锚定再生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全交易”目标,先后开工建设了两渡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第一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用“水权交易”这把钥匙,为工矿企业用水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为保护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平遥县香乐乡的农田里,记者看到黑色滴灌管道已然成为田间“标配”。每逢天气干旱,这些滴灌管道就会打开,将水滴精准滴在农作物的根部。平遥县严格控制汾河沿线取水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引进滴灌供水技术,避免大量引用汾河水造成水资源浪费。
汾河,这条曾经沉寂的河流,正以其丰沛的水量、优美的生态和蓬勃的生机,展示着新时代水利事业的崭新面貌。
水质好起来
提速水污染防治
勾勒碧波荡漾新图景
曾几何时,汾河面临着严峻的水污染挑战,但如今,它已焕发出勃勃生机,水质清澈,碧波荡漾,成为晋中生态环境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到夏天,蚊虫遍布,恶臭冲天,周边环境脏乱差,行人屏气而过是常态,如遇强降水天气,还会出现排水不畅现象。”回想起几年前的村庄环境,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村民张修红连连摇头。
如今行走在中街村,道路平坦开阔,花香袭人,绿树成荫,错落有致,一池清澈透明的水体取代了昔日的黑臭水体,为村民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这一华丽变身的背后,是介休市为提升水环境质量,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精准发力,投资540万元实施的“黑臭水体治理和中水利用”项目。污水处理后统一收集到中水蓄水池,蓄水量可达1万立方米,一改往日“污水横流”的窘况。
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是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另外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作为“一泓清水入黄河”省级工程,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重点对古城电力、通信、雨水、污水等地下管网进行综合改造,让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雨水与污水各归其位,不再混杂,保障了汾河水质的清洁。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更为市民带来了宜居宜业的美好环境。
在晋中,科技的力量正在为水环境治理注入新的活力。“晋中智慧水利”App的推出,让巡河工作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一部手机就能实现签到、轨迹记录、照片上传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河道管护的效率。无人机、河流视频监控系统的加入,更是构建了“天地空”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监测体系,让汾河水质得到更加严密的监控和保护。
“从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及提质增效工程,到农业农村污染防控工程,从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到河流生态治理和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晋中市7大类86项工程项目保障着汾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提升。”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马成毅说道。
23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汾河干流4个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历年来最好水平。可喜成绩的背后,是全市上下同心、合力共为的结果。
如今的汾河晋中段,波光潋滟,鱼翔浅底,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驻足欣赏,切身感受那份清新与宁静,无声地诉说着晋中人民对高品质生态环境的追求和坚守。
风光美起来
统筹水生态修复
绘就风光旖旎新画卷
当晨曦初露,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祁县段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缓缓展开。两岸金叶女贞绿篱如金色波浪般连绵不绝,点缀着汾河,为这条清澈的河流增添了无尽的魅力。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头鸭悠然自得,与河景相映成趣。万里茶道的路线图被精心雕刻在石板上,讲述着祁县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与汾河的美丽传说。
栈桥虹梦、三湾印月、晋商流韵、汾河晚照、汾水听涛等沿汾河景点,仿佛镶嵌在晋中大地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顺着汾河百公里廊带,向北可直达太原滨河西路,南下则直至平遥、介休,仿佛一条绿色的纽带,将晋中的山水美景和人文风情紧密相连。
骑行爱好者马小海沿着汾河廊带一路骑行,沿途景色美不胜收。他笑着说:“以前也不敢穿淡色衣服,现在穿白T恤,好几天都不用洗。”
追新逐绿,向美而行,惠泽山川草木。为了让汾河的水更清、山更绿,晋中市在治水、兴水、护水、管水上出实招,统筹水生态修复,对汾河干流及其支流进行全面清理,加快推进天然湿地修复和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同时,强化河(湖)缓冲带和河堤生态护坡建设,恢复湖库生态功能,实现水域、陆域生态环境的联通。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植树种草、封育保护,涵养水源,积极打造美丽河湖,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系统。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让汾河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更让汾河的风光变得更加旖旎。
以平遥惠济河为例,作为汾河的重要支流,其生态环境及行洪安全直接关系着汾河水质及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平遥县以维护河道自然形态、促进河湖休养生息为出发点,通过采取护堤、治沟、修坡、植绿等措施,将惠济河打造成了一个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的水利长廊、生态长廊。
汾河流水、奔腾不息,一泓清水、汇入黄河。全市上下,众志成城,矢志守护绿水青山,捍卫每一滴清澈,传递每一份绿意,让汾河之韵,成为晋中永恒的骄傲,在“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时代大考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记者手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晋中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殷殷嘱托,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让晋中大地不断上演着水清、岸绿、景美、人欢的和谐画卷。
要治好水、管好水,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之力可为。今年,本报记者走进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四县,通过实地走访、深入探寻,发现绿水长流、鱼翔浅底背后,是全市上下同心同力、同向同行,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努力的结果。
为了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晋中市各相关部门、各县(区、市)紧密配合,打好“组合拳”,唱好“综治曲”,上下齐心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更加饱满的干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干,生生不息、接力前行。一项项举措、一次次实干,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场景,持续书写着“涓涓清水润民心”的时代答卷,让晋中治水兴水的路径越来越清晰,成果越来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