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在瑶乡大地上铺陈开来,渐渐地从梦想照进现实。孟秋里,新收获的稻谷、玉米,与村里的白墙黛瓦、蓝天白云,交织出一幅美丽斑斓的画卷。
在接过乡村振兴接力棒后,江华瑶族自治县持续加强驻村帮扶工作,131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真蹲实驻、真帮实促、真抓实干,用心、用力、用情在乡村振兴工作的最前沿展现担当作为。
尽锐出战,奔赴乡村振兴主战场
涔天河镇鹧鸪坝村过去村情复杂、干群关系紧张、基础设施落后……为改变现状,县政府办驻该村第一书记潘先华,曾任乡党委书记的他,来到鹧鸪坝村便联合村“两委”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乡贤人士等开展大讨论,鼓励在产业发展、村级管理等方面建言献策,构建“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办、群众管、群众评”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流转土地1530多亩,茶叶、季丰橙、阳光玫瑰葡萄和高架奶油草莓等农产品年产值达500万元。对13家小微企业进行帮扶,打造门业行业产业链,带动村民200多人就业。
县委办驻天桥村第一书记周志刚坚持“把自己当村里人,把村里人当亲人”,带领工作队让这个曾经的软弱涣散党组织“破茧重生”。
选得好,才能干得好。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江华严把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质量关,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根据各村(社区)集体经济工作、产业发展、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需求和驻村人选的专业、特长、工作经验等实际情况进行相互匹配,按照因村派人、因人定村、人岗相适的原则,把能打硬仗的干部派到乡村振兴主战场。全县共选派131支工作队、371名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队中,副科级以上干部176人、中青年骨干134名。每年对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集中培训,强化履职能力,并通过走村观摩、先进交流发言等方式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浓厚氛围。
今年6月19日全县遭特大暴雨袭击,码市镇山洪暴发,后河村组道路跨方近3800平方米,冲毁、掏空路段46处长近1000米,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国家税务总局江华瑶族自治县税务局驻后河村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投入灾后重建,并协调争取水毁道路修复资金18万元,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
扎根田野不忘为民初心,耕耘乡村沃土硕果累累。在广大驻村干部的带动和努力下,千里瑶乡一个个小村庄的和谐与发展,蹬出了一条具有特色村情的乡村振兴之路。
蓄势赋能,打好驻村管理组合拳
队伍配齐了,如何严管厚爱结合,约束激励并重,让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中“想干”“会干”“能干”?
严格管理措施。按照《江华瑶族自治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办法》,重点突出考勤、请销假、工作报告、纪律约束等制度落实;推行“各项重点工作适时提醒”、“每季度一考评一调研一通报”、年度一考核一表彰的考核管理机制,抓实驻村工作队管理,督促真蹲实驻开展帮扶。
强保障促提升。工作队不承担原单位工作,在原单位各项福利待遇不变。实行年度考核指标单列,将优秀比例提高到35%。统一为驻村工作队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商业保险。待遇保障的落实落地,真正为驻村工作队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一线安心工作。
走村观摩促学。选树一批“村‘两委’班子建设好、党员队伍作用发挥好、集体经济发展好、民生实事办理好、乡村治理效果好的村,亮单晒绩、互评互鉴,形成“追着学、比着干”的氛围。
让有为者有位。对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驻村干部优先提拔重用、晋升职级,真正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优秀者优先。近三年在驻村一线提拔重用39人,“五方面人员”比选进入乡镇班子2人,职级晋升71人。
产业兴起来,村庄靓起来,村民富起来,驻村干部“驻”村更“助”村。
成效明显,共绘乡村振兴同心圆
将项目、资金、信息、技术、销售等要素向乡村一线聚集,让驻村工作队有资源、有能力干成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好事实事。
打好“产业牌”,走稳“振兴路”。每年投入4个3000万元引导资金,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的茶叶、烤烟、果蔬、生猪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茶叶种植面积达7.2万亩,产值超3.6亿元;江华县成为全国高端卷烟原料基地和全省三大核心主产区之一;被列入国家湘南“供粤港澳”蔬菜产业集群。
产业能兴村,就业则能富民。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帮扶政策,全县5.52万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户全部实现就业增收。全县认定343家就业帮扶车间,涉及制衣、电子、纸品、木材、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吸纳1.2万余人就近就业。统筹资金720万元作为引导资金,支持发展庭院经济,助力脱贫户和监测户增收致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县自然资源局驻社公湾村工作队,开展“助农抢收”行动,走访慰问困难高考学生和退役军人;县城管局驻宝山村工作队,邀请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医生到村进行义诊;县教育局驻塘头坪村工作队,开展守护学生安全“五个一”活动和五防工作宣讲……如今,在江华县乡村振兴的“主战场”,131支驻村工作队正各尽其长、各显其能,努力将一件件关乎民生的实事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过去荒芜的土地,现在花繁叶茂、硕果满枝。特色产业让农民搭上“致富快车”。
——曾经漂泊在外的年轻人,如今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一大批工厂车间的兴起,源源不断为乡村振兴造血输血。
——昔日的偏远山区,当下变成了发展的新热土。乡村振兴实现了从规划图到实景图的华丽蝶变,幸福指数持续提升。(杨阳、黄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