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居珍藏《董其昌书画册》赏析:董其昌——读懂中国文人画的试金石

扬眼 2024-09-13 14:12:55

董其昌是明末著名书画家、理论家、鉴藏家,他的“南北宗”论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董其昌名气如此之大,自然也多有代笔和伪作。那么他的亲笔画究竟什么样子?留存至今多少?哪些人为他代笔,哪些作品是代笔?有多少伪作?恐怕很难有精准的答案。如当代著名书画家、史论家、鉴藏家萧平所说:“董其昌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为复杂的一位,他的作品中充满神秘。”那么,爱莲居主人萧平所藏的《董其昌书画册》妙处何在?

六字六画,此生至宝

“这本《董其昌书画册》共六字六画,作者仅有签名,而未钤一印。全册只有‘顾子山秘笈记’藏印一枚,载《过云楼书画记》(卷九画类·五)。册中所绘似拙而妙、清光照人的笔墨,让我做出判断:这就是董其昌的亲笔,是其大量鱼龙混杂的传世作品中的一颗明珠。”萧平这次自信判断让他收获毕生珍藏:“这件册页是我此生至宝,他的艺术价值有待于慢慢欣赏和研究。”

这本《董其昌书画册》反映了明代晚期画坛上的独特面貌,显示出董其昌对中国艺术的前卫性,正如一些海外评论家所说,董其昌开启了中国绘画的现代时。

“董其昌的画中确实看到了19世纪、20世纪西方后期印象主义的味道,比如他画'米家山’,既有米家样式,更加入了自己的领悟。这本册页中有两张'米家山’,其中一张加了点赭石,看起来极有现代感,简直就是西方后期印象派,好像是雨后夕阳一样,感觉真是好。”萧平饶有兴致地介绍:“另一张则取三角形排列,变成了简略夸张的符号,抽象到了极致,能感觉到墨在纸上发亮。生活在16世纪的董其昌,比西方印象派早了300-400年!”

不懂其昌,难懂笔墨

著名书画家、鉴藏大家王季迁曾在《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中谈及:“董其昌的画经常缺乏技巧能力,但大多数的作品却有很高的精神,我宁愿将他置于‘逸品’。另一方面,在书法上我将董其昌列为‘神品’,因其极富技巧,并且充满了神奇的新精神。”

王季迁与中国鉴定泰斗徐邦达都曾说过:要想看懂中国画的笔墨,必须看懂董其昌和王原祁,此二人是试金石,看不懂他们,就入不笔墨之门。

黄宾虹和李可染都曾表达过,自己晚年才看得懂董其昌。李可染对学生说:一开始不知董其昌好在哪里,看懂后,董其昌笔墨就像在月光下,那种透明美,无可言状。

包裹含蓄,大巧若拙

“董其昌的妙处有很多,绘画中含有哲理和禅趣,其在黑白的计较上很注意,比如画一组树,每个姿态都完全不同。乍一看老态龙钟地堆在那,并不以为然,细一看,每棵树的枝干出枝摆布都很讲究。龚贤在十几岁时跟董其昌学过画,龚贤‘白龚’时期树的摆布和方法,与董其昌理念一致。”

萧平细致剖析:“中国绘画是种意象体系,写意情神和综合精神,是世界任何艺术都不具备的特点。董其昌绘画就是这样,是丰厚学养的累积。董其昌是大收藏家、大鉴赏家,阅过数以万计的名作,许多文人高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大学士。有了社会地位、声望和阅历,才能画出这些画。他的画中包含元四家在内的一批文人画精华,而又有所不同。他把拙趣放大,把禅理加进去。他的绘画特别讲究一种包裹着的含蓄,大巧若拙的理念全部体现出来。中国画的意象性,从开始形成并发展的过程中,就是逐步对自然的抽象的过程。董其昌把抽象的成分提升到相当的高度,八大山人山水画的抽象,也是直接受到董其昌的影响。”

亲笔佳品,不盖图章

吴湖帆是海上书画收藏大家,在其三十年代的《丑簃日记》中曾两处讲到:董其昌自己满意的画作精品,往往只落款不钤印,甚至无款也无印。虚斋庞莱巨也曾讲过,董其昌不盖图章的画都是亲笔佳作。

对于印章问题,萧平观点是:“两位前辈的观点也佐证了我的理念是正确的,即没有钤印的作品大约都是董其昌的亲笔佳作,当然这不能做结论。一般被公认为董其昌最好的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秋兴八景图》就没有作者的印章。其实古人一开始都不盖印章,比如宋人没有图章,有的签名甚或不签名,即便到了倪云林也是大部分不盖图章,他认为红色图章污染画面,所以,不能从庸俗的观点来看,认为不盖图章是不完整的。”

提升学养,品读心灵

每一个成熟的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笔墨,那就是他的艺术美的符号。这些符号一要包含着前辈的精华,二要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厚的学养,这些融合在一起难分难解,有些东西可感,有些东西不可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赏析传统书画佳作,也需要丰厚的学养。“比如看董其昌,乍一看像孩子画的,读不出魅力,但是要很快突破这一层外壳,看到内象。哦,他有道理,道理在似乎看不到的地方出现。”谈到鉴赏,萧平指出学养的重要性:“它需要面对这张作品的人,有跟其相接近的学养,没有这个学养,没有跟其对话的资格,走不进作者的心灵,中国文人画鉴赏就是这个问题,有很大的难度。”

文/包敬静

校对徐珩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