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昆仑山“长毛怪牛”闯进村子,拐200多头母牛上山当“压寨夫人” 秋天的青藏高原

昆仑山“长毛怪牛”闯进村子,拐200多头母牛上山当“压寨夫人” 秋天的青藏高原昆仑山野牛沟,往日的宁静被一阵阵沉闷的轰鸣声打破。数百头体型庞大的黑色身影,从山坡上如潮水般涌下,它们的目标直指山谷草场上悠闲吃草的家牦牛群。这是一场野性的入侵,一场由原始本能驱动的“抢妻”行动。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同样也是这片高寒荒漠的绝对霸主,它们体型巨大,成年雄性野牦牛体长超过2.5米,肩高可达1.8米,体重更是超过半吨,几乎是家养牦牛的两倍。 每年秋季,是野牦牛的发情期。此时雄性野牦牛的性情变得异常暴躁,为了争夺配偶,它们会展开激烈而残酷的争斗。失败者往往遍体鳞伤,被迫离开族群,去寻找新的配偶。 而这些“失意者”的目标,往往就落在了山下牧民的家养母牦牛身上。 与性情凶猛的野牦牛相比,家养牦牛群相对温顺,更容易被控制。于是这些“光棍”野牦牛便会下山“抢妻”,将家养母牦牛带到山上繁衍后代。 “抢妻”的过程往往是迅猛而不可阻挡的,数百头野牦牛气势汹汹地冲入家牦牛群中,藏族牧民面对这群庞然大物,根本无力阻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牦牛被抢走。 2004年11月,生活在野牛沟的牧民,再次见到乌泱泱的野牦牛群从山上奔驰而来,它们将家养牦牛围在中间,牧民根本无法靠近,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牦牛被“糟蹋”,最终有超过两百只的母牦牛被带上山。 据当地牧民所说,由于近些年环境越来越好,山中的野牦牛数量也随之增多,甚至有一年,有超过800只的野牦牛大军下山“抢妻”。 一般过个一两天,被拐走的母牦牛就会自己找回来,但有时也有数个月都不回家的情况。 对于野牦牛的“抢妻”行为,牧民们充满了无奈。野牦牛体型庞大,性情凶猛,谁敢在它们发情的时候站出来找死啊,牧民们能做的,也仅仅是在“抢妻”发生时,试图用巨大的声响吓退野牦牛,保护自己的帐篷和人身安全。 然而年复一年的“抢妻”事件,也让牧民们逐渐接受了现实。 一方面,野牦牛的行为虽然让牧民损失了部分家养母牦牛,但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的后代,体型更大,抗病力更强,产肉量也更多,为牧民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牦牛全身覆盖着浓密的毛发,尤其是胸腹部及四肢的毛发,更是长达地面,为它们抵御高原的严寒提供了天然的保护。 野牦牛的四肢强壮有力,蹄子大而圆,蹄脚趾小而尖锐,能够在崎岖的山地如履平地。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们头上那对巨大的牛角,锋利无比,是它们攻击和防御的利器。 野牦牛生活在海拔三千至六千米的高原草甸,以莎草、苔草、蒿草等高寒植被为食。它们通常在夜间或清晨觅食,白天则在高山上休息。 野牦牛“抢妻”现象,看似是野蛮的掠夺,实则是高原生态系统复杂性的体现。牧民的放牧活动,为野牦牛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而野牦牛的“抢妻”行为,则改善了家牦牛种群的基因,使其更适应高原的恶劣环境。 野牦牛下山“抢妻”的事件,只是青藏高原众多生态故事中的一个缩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与自然的故事仍在继续,引发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如何平衡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在这片净土上,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方式?这不仅是青藏高原面临的挑战,也是全人类需要共同思考的命题。 信息来源:《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数量大增 农牧民常遭袭击》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