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但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每逢中秋佳节,朋友圈的摄影大赛便开始了,从月饼礼盒的精致包装,到各地特色月饼的口味,再到“超级月亮”刷屏的壮观景象……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节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 答案或许很简单,因为“团圆”二字,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底。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对天体的崇拜。那时秋季丰收,人们感恩自然的馈赠,便在秋夜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月神的敬畏之情。《礼记·月令》中记载了“秋祀”的习俗,这便是中秋节最早的雏形。 到了晋代,赏月的习俗开始兴起,唐朝时更加盛行。诗词歌赋中,吟咏明月的佳句数不胜数。 宋代是中秋节发展的重要时期,朝廷正式将八月十五这天定为节日,月饼也成为节令食品,寓意“团圆”。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更是将中秋赏月、思乡怀远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绝唱,也让中秋节与团圆的寓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中秋节的“C位担当”,月饼的演变史,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文化发展史。 最初,月饼只是人们在家里制作的简单糕点;到了明代,出现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清代时,月饼上开始印制嫦娥奔月的神话图案,为其增添了更多文化内涵。 如今,月饼的口味和种类早已突破了传统的“五仁、豆沙、莲蓉”三巨头,各种新奇口味层出不穷,甚至连小龙虾、螺蛳粉都成了月饼馅料,包装也从最初的简朴纸盒,升级为如今的精美礼盒,甚至还有品牌跨界联名。 除了赏月、吃月饼,中秋节还有许多其他习俗,例如祭月、品桂花酒、猜灯谜等。 祭月仪式在古代尤为盛行,人们摆上月饼、瓜果等祭品,祈求月神保佑全家平安。如今,虽然祭月仪式已不如往昔隆重,但部分地区仍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品桂花酒也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桂花盛开于秋季,香气馥郁,人们在赏月之时,品尝一杯香甜的桂花酒,更添节日气氛。 猜灯谜是活跃节日气氛、增进智慧的趣味活动。古代人们在中秋之夜会将灯谜悬挂于灯笼之下,供人猜测。如今猜灯谜的形式更加多样,线上线下相结合,成为老少皆宜的娱乐活动。 无论是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还是现代人朋友圈的晒图分享,都表达着人们对团圆的期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诗句道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心声。即使身处异乡,即使时代变迁,中秋节“团圆”的寓意始终未变,成为联结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 在如今的社会,中秋节更像是一个那能够让人们慢下来、回归家庭的温馨节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品茶、吃月饼,聊聊家长里短,这或许就是中秋节最大的意义所在。 从古代祭祀到现代习俗,中秋节的庆祝方式虽历经变迁,但“团圆”的文化内核始终未变。这个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也必将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下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信息来源:《小小月饼如何成为“团圆饼”? 中秋节的渊源和习俗》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