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02年,巴黎,一位身穿蟒袍的大清四品道员,迎娶了23岁的法国钢琴女教师,六年

1902年,巴黎,一位身穿蟒袍的大清四品道员,迎娶了23岁的法国钢琴女教师,六年后离婚娶多名妻妾。 晚清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也带来了西洋的新思想、新风尚,就在这新旧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一种突破传统的婚恋形式悄然出现——跨国婚姻。 虽然现在跨国婚姻已经见怪不怪了,毕竟互联网时代,消息传递变得多样且及时,但在当时那个时代,跨越国界的爱情连接,却如同在惊涛骇浪中行船,注定充满未知与挑战。 裕庚是晚清一位杰出的外交官(汉军正白旗人),曾出使日本、法国,在浪漫之都巴黎,他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女子,有传闻说这名女子曾是上海滩的“洋妓”,他们育有两女一子。 裕庚的儿子馨龄,继承了父亲“娶洋媳妇”的基因,1902年,他在法国巴黎,与美丽的钢琴教师吉纳维芙喜结连理。 彼时的馨龄,或许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却未曾想,等待他的是一场婚姻悲剧。 吉纳维芙满怀憧憬来到中国,很快便被现实击碎了梦想。婚前的馨龄,浪漫、温柔,婚后却变得粗暴、专制。封建家庭的束缚,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鸿沟,让吉纳维芙感到窒息。 她无法理解,为什么丈夫婚后判若两人,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在法国一样自由工作。而馨龄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妻子不能像传统中国女性一样,安心在家相夫教子。 最终,这段婚姻在六年后走向破裂,在法国大使的帮助下,吉纳维芙带着儿子回到了法国,而馨龄则又娶了多房太太。 根据资料来看,近代中国的跨国婚姻,应该起源于容闳。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留学美国的人,也是第一个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这位天之骄子,在异国他乡,邂逅了他的爱情。 事情的发生如同所有浪漫爱情故事一样简单而纯粹,1874年,一次清晨慢跑,容闳遇见了美国姑娘玛丽·凯罗克。相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教育背景,让这段爱情没有经历太多阻碍。 1875年,在教堂牧师的见证下,他们结为夫妻。没有复杂的礼仪,没有世俗的偏见,只有两颗心彼此靠近的纯粹。 而容闳的侄子容揆,他的爱情就没有那么一帆风顺了。 留学美国期间,容揆对邻家女孩玛丽一见钟情,他抛弃了东方男人传统的含蓄,对玛丽展开了热烈追求。最终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他的真诚打动了玛丽,两人于1904年结婚。 婚后,玛丽跟随容揆回到了中国,面对这个完全陌生的国度,玛丽经历了文化冲突的阵痛,但她最终选择了融入和理解。 从晚清到今天,跨国婚姻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消除了地理的距离,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爱情。 可文化差异这道无形的墙,依然横亘在许多跨国情侣面前。正如晚清时期那些跨国婚姻的先驱者们所经历的那样,爱情可以跨越国界,但婚姻却需要更多理解和包容。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不同的文化,去理解不同的价值观。爱无界限,但文化有壁垒,只有打破壁垒,才能让爱情在跨文化的土壤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信息来源:《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回国担起教育重任》新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