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吃!中毒病死率达70%,不熟悉的菌子不要随便吃。 云南的朋友总是轻而易举的就能实现“菌子自由”,红艳艳的见手青,肥嘟嘟的鸡枞,都让人垂涎欲滴。 野生菌这来自山野的馈赠,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美味。然而“菌子自由”的同时,医院急诊室里,也有不少因吃菌子中毒送医的病人。 野生菌并非一个严格的生物学分类,而是民间对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菌子的统称,它们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 从可食用性来看,野生菌可分为食用菌、药用菌、毒菌和无食用价值菌。鸡枞、青头菌、干巴菌等,以其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常客。而见手青、黄牛肝等,虽然美味,却带有微毒,需谨慎食用。 更有甚者,如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剧毒无比,误食一口便足以致命。 野生菌的识别,是门复杂的学问,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菌农”,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如鹅膏菌和草鸡枞外形相似,亚稀褶红菇则与火炭菌难以区分,稍有不慎,便会酿成悲剧。 这不2024年5月,云南曲靖的周女士和朋友,就因为吃了街边购买的野生菌,经历了一场与死神的擦肩而过。腹泻、呕吐、肝肾受损,罪魁祸首正是剧毒的鹅膏菌。 无独有偶,2023年6月,贵州盘州市的张女士也因吃了朋友从山上采摘的杂菌,出现了中毒症状,而这“罪魁祸首”正是剧毒的亚稀褶红菇。 这两起事件,仅仅是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冰山一角,据统计,我国每年都会发生数千起野生菌中毒事件,其中不乏死亡案例。菌子中毒轻则导致呕吐、腹泻,重则危及生命。 野生菌中毒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许多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难以区分;不同人群对野生菌的耐受性不同,婴幼儿、孕妇、老人等特殊人群更容易中毒;部分野生菌含有微毒,烹饪不当会导致中毒。 面对野生菌的诱惑,我们该如何保障自身的安全? 在购买野生菌时,应选择正规渠道,并仔细辨别外观、气味等特征;烹饪野生菌时,要彻底煮熟,避免生食或半生不熟;不熟悉的野生菌,绝对不能吃!这是避免野生菌中毒的铁律;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老人,应谨慎食用野生菌;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催吐,并及时就医。 野生菌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分解者,它们参与物质循环,维护生态平衡。部分野生菌还具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在工业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野生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野生菌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探索其在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野生菌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礼物,它们的美味,让人垂涎欲滴;它们的神秘,让人充满探索的欲望。然而在享受这份美味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惕,敬畏自然,理性品鉴。 了解野生菌的知识,掌握科学的食用方法,才能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保障自身的安全。让我们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让野生菌这一自然瑰宝,在安全的前提下,继续为人类的餐桌增添独特的风味。 信息来源:《街边买的野生菌,朋友几人吃完出现腹泻、呕吐……警惕!又是这种毒菌》光明网、《警惕,千万别吃!中毒病死率达70%》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