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9月20日,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播:影视制作与时代表达”平行论坛上,导演高群书提出,中国电影既喜又忧,喜的是每年都有票房超过30亿的电影,忧的是大部分电影都在赔钱。
“当我们在欢呼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是什么样的电影票房超过了30亿?是产业的胜利还是个案的胜利?赔钱的又是什么样的电影,是质量差、没诚意吗?”高群书认为,电影票房好不一定是因为质量好,赔钱也不一定是由于电影质量差。
“差别是什么?是口味,是捕捉观众胃口的差别,这几乎成了决定票房的唯一指标。”高群书认为,观众的口味并不只有一种,酸甜苦辣都有人喜欢,大多数行业都在吃人口红利,电影界也是如此。
“今年暑期据说少了两亿观众,其实并不是少了,观众还在,是原来一年看十部电影的人现在只看四部,是人次少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扩大观众面呢?”高群书认为,这是因为影视业更喜欢按照成功案例的标准去发展、重复。他表示,影视业是需要不断更新口味的行业,按照过去积累的数据算法,往往成功率不太高。
据统计,我国观影群体集中在29岁以下。高群书指出,行业主动放弃了中年人和老年人。
电影业应该怎么办?高群书提出,行业应该主动建立产业秩序。首先要解决的是让观众进场的问题,尤其是中年群体。“从现象上来讲,现在大家都不愿意进电影院了,如果没有特别的刺激,大家宁愿等待一个月后去网上看,这是大势所趋,只能应变。”
其次,电影从业者和管理部门应该有新的对策,其实就是创作回归。在内容上,电影产业应该以“腰部”作品为主,不能都去抢“头部”。同时要看到,“腰部”制作有多少是把钱真正放在制作上。“七八千万投资的电影,至少一半是演员酬金,因为‘腰部’制作用的也必须是头部演员。”
高群书建言,发展电影产业应该建立“国家队”,这不是指电影企业而是电影创作。成立创作团队,专门去拍传递正能量、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大片和中片,大家一块儿研究市场、商定内容。“这个投资需要大家一块儿拿钱,国家拿一部分、企业拿一部分,再从市场上募一部分,需要调动每个电影院的自主积极性,把观众拉进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