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为什么要推行延迟退休政策?

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2.97 亿人、占比 21.1%;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2.17 亿人、占比 15.4%,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根据预测,到 2035 年左右,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占比超 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而缴纳养老金的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给养老金支付带来了巨大压力。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减少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保障体系的财务困境。同时,让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大龄人员继续工作,也能提高劳动参与率,减轻社会养老负担。 二、人均寿命延长与退休年龄的不匹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 78.6 岁,并且未来还有继续增高的趋势。然而,我国现行的男职工 60 周岁、女职工 55 周岁或 50 周岁的法定退休年龄,是上世纪 50 年代确定的,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不到 50 岁。如今,人们的寿命大幅延长,退休年龄余寿也大幅提升,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退休年龄,劳动者在退休后还有较长的时间处于非工作状态,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延迟退休可以使劳动者更好地适应寿命延长的现实,让他们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充分发挥其经验和技能优势。 三、人力资源利用与人才红利的释放 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人口素质显著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 14 年。这意味着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的时间推迟,而如果退休年龄不变,那么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年限就会缩短。通过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在自愿、弹性的前提下,能够让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发挥更多的作用,进一步释放新的人才红利。例如,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在积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后,过早退休可能导致这些宝贵的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延迟退休可以让他们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行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四、劳动力总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劳动力总量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 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约 8.6 亿人,占全部人口的 61.3%,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依然较大,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但自 2012 年起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