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设备还能放心用吗?黎巴嫩遭现代版“特洛伊木马”,锂电池会被远程引爆吗? 现代电子设备有被黑的可能,没想到老一代的设备也不安全!2024年9月,黎巴嫩的一系列爆炸事件,彻底粉碎了这种错觉,寻呼机、对讲机,这些被淘汰掉的“老古董”,竟摇身一变,成了夺命的利器,造成数十人死亡,数千人受伤。 黎巴嫩事件引发了公众的担忧,那些充斥我们生活的锂电池设备,例如手机、电脑、新能源汽车,是否也会成为下一个“定时炸弹”? 专家指出,黑客想要远程引爆正规的锂电池设备,难度极高。正规锂电池出厂前,都会经过严格的安全测试,即使在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也能正常使用。 话虽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黑客虽然难以远程引爆手机,但窃取信息、操控设备并非天方夜谭,通过植入木马病毒,黑客可以获取设备控制权,窃取个人信息,甚至操控设备进行恶意操作。 黎巴嫩的遭遇,犹如一记响亮的警钟,敲醒了全球对通讯设备安全的焦虑。事件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揭开了科技安全背后的复杂性,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个人、企业、乃至国际社会在维护安全网络中的责任。 技术分析显示,寻呼机和对讲机本身的锂电池容量有限,不可能造成如此大规模的破坏。爆炸的瞬间性,更指向了额外能量来源的存在,比如预先植入的炸药。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炸药是怎么被远程引爆的? 答案指向了这些老旧技术的安全漏洞,寻呼机缺乏完善的加密系统,黑客可以轻松建立伪基站发送特定信号,引爆炸弹。对讲机虽然是点对点通信,但攻击者可以利用大功率信号发射设备,远程触发改造后的电路,引爆装置。 讽刺的是,全球范围内,对老旧技术重新抬头的趋势正在蔓延。人们开始担忧个人信息泄露,质疑科技巨头的监控行为,复古手机、胶片相机等产品销量回升。 可这种“回归”真的能带来安全感吗?黎巴嫩事件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 黎巴嫩事件是全球安全网络中的一次“地震”,它暴露了科技发展与安全保障之间的巨大鸿沟。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承担起产品安全的责任,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安全可靠;对于咱们消费者而言,必须要提高安全意识,为自身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对于国际社会而言,需要重新审视反恐战略,加强通讯安全协议,共同应对新型科技威胁。 科技的进步,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更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和威胁,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全球科技生态系统,让科技真正造福人类。 黎巴嫩事件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科技与安全之间的博弈将更加激烈,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次攻击会以何种形式出现,但可以确定的是,只有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安全意识,才能在科技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科技安全的讨论,更是一场关于责任、信任和未来的思考。 信息来源:《以在黎炸毁传呼机“至少策划了15年”?锂电池能被远程引爆吗》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