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三分钟的回忆中,甄嬛的思绪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回忆了她和皇上之间的相识、相爱,然后是怨恨的历程。后半部分则聚焦于她与果郡王之间的情感发展。这意味着,在甄嬛的回忆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就是她自己、皇上和果郡王。没有提到温实初,这表明她从未对他有过感情。而没有提及父母、妹妹、孩子们和眉庄等其他人,这也表明对于甄嬛来说,爱情的深度远高于亲情和友情。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尽管从外表看,甄嬛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地位、名望和财富,她也充分承担了家族责任。然而,与其他后宫女子不同,她的一生中,对于追求真挚纯粹的爱情有着执着的信仰。她不是一个“恋爱至上”的人,因为在她的生活中,她始终将自己放在第一位,责任排在第二,然后才是感情。这样的排序注定了她虽然会在流朱、槿汐、佩儿等人身上投入感情,也会因为她们而感到幸福,但她不会将她们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剧末的最后三分钟,流朱无法在甄嬛的心中找到位置。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忽视甄嬛回忆中流朱的存在。尽管在杏林吹箫的场景中只出现了甄嬛自己,但观众都明白:当年陪伴她荡秋千的人就是流朱。还有一幕,甄嬛痛苦地捶向被子,这是因为她怀念流朱的离世。这两个场景不仅仅是关于流朱,更是记录了甄嬛生活经历的改变,以及她与“四郎”之间由爱生恨的过程。这就好像甄嬛回忆她从甘露寺搬到凌云峰的那个场景。尽管槿汐和浣碧也有出现,但她们的角色相当于背景,更加突出的是甄嬛在逆境中的坚韧。流朱给甄嬛最温馨的陪伴应该是在她入宫前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以及她第一次失子之前。在“甄嬛翊坤宫失子”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天真活泼的流朱已经与那个时候的甄嬛周围的恶劣环境格格不入。因此,当甄嬛中年时在半梦半醒之际,从“除夕夜倚梅园”开始回忆自己的半生时光时,与流朱相关的部分相对较少。
为什么甄嬛不回忆自己少女时代的快乐,不回忆除夕夜剪纸的幸福时光呢?因为这些场景都属于“莞嫔甄氏”的记忆。与此同时,皇上从浓情蜜意到无情翻脸,富察贵人和齐妃从嫉妒到残忍践踏,果郡王从风流倜傥的生者变成了七窍流血的死者,这些都是共同塑造了“钮祜禄熹妃”的经历。在剧终的最后场景中,甄嬛化着浓妆小憩,这证明“熹妃”、“太后”的伪装已经深深地印在她的脸上,无法摘下。她自己也接受了这个新的身份,尽管内心感到孤独,但已没有回头的余地。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每当看到《甄嬛传》的大结局时,我总是感慨:甄嬛的结局看似圆满,实际上非常令人心痛。因为在后宫的这些年,她一点点地剥离了自己,然后重新组合成了一个新的“我”!相比之下,《如懿传》中的如懿虽然看似战败,但她坚守着真正的自我直至最后。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胜者,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并关注我们,您的支持将是我们努力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