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重庆统筹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新华社 2024-09-24 16:29:53

截至目前,重庆退捕渔民动态完成就业、参保100%的目标,实现了渔民从“退得出”到“稳得住”转变;非法捕捞案件数较禁捕前下降24.2%,实现了江河水面从“禁得了”到“管得住”转变

文 | 刘贵忠

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作出的重大决策。近年来,重庆市坚持把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作为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的实际行动,统筹推进长江禁捕退捕和水生生物保护工作,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贡献力量。

推动渔业转型升级的长久之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十年禁渔只是手段,最终目标是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加快促进长江流域水域生态恢复。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让母亲河实现从“大开发”向“大保护”的历史性转变,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实践。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个是治污、一个是治岸、一个是治渔。十年禁渔是恢复长江生态的务实行动。水生生物多样性是衡量长江生态健康的重要标志,治污、治岸的成果最终需要依靠治渔来直接体现。长江流域历史分布水生生物4300余种,其中鱼类400余种,特有鱼类190余种,生态地位特殊,保护意义重大。然而,受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长江生态系统退化,渔业资源恶化。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暂定十年的常年禁捕,并统筹推进鱼类重要生境保护修复,是最直接、最有效提升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的举措。

十年禁渔是推动渔业转型升级的长久之计。禁捕前长江渔业捕捞量已不足10万吨,远低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万吨。从长远看,禁渔十年,为渔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窗口期。未来可利用“十四五”“十五五”两个规划时间,完善水生生物保护和渔业资源利用的政策制度创设,建立健全新型的生产关系和管理模式,为促进生产、生态、生活相容共生创造有利条件,最终完成与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有机衔接。

实现三个转变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长江上游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责任重大。

截至目前,重庆通过持续努力,已取得积极成效,体现为“三个转变”:全市退捕渔民动态完成就业、参保100%的目标,实现了渔民从“退得出”到“稳得住”转变;非法捕捞案件数较禁捕前下降24.2%,实现了江河水面从“禁得了”到“管得住”转变;长江干流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2个等级,努力促进长江母亲河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转变。

——坚持做到跟踪监测、就业帮扶、社保兜底“三个全覆盖”,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全面加强。

一是跟踪监测全覆盖。建立帮扶明白卡、渔民信息台账、帮扶工作台账“一卡两账”,推广“退捕渔民就业援助一键通”小程序,全面掌握生活现状和就业需求。

二是就业帮扶全覆盖。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援助,开发护渔员等公益岗位,有就业意愿的6975人全部稳定就业。

三是社保兜底全覆盖。持续动员退捕渔民提档参保,符合参保条件的10340人全部参保,349名困难退捕渔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坚持聚焦常态化监管、法治化建设、数字化转型“三个着力点”,长江禁捕执法持续迭代升级。

一是抓好常态化监管。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确保“同江同策同步”,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禁渔以来,重庆公安机关侦破刑事案件2471件,农业农村、市场监管部门分别查办行政案件5036件、1210件。

二是加强法治化建设。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并通过执法检查监督实施。制定《关于非法捕捞犯罪的量刑指引》,率先出台休闲垂钓管理办法,发布禁用渔具渔法名录,基本形成禁捕法制体系“四梁八柱”。

三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开发建设“长江治渔”应用系统,创新运用“物联+AI算法”,核查处置时长缩短至2小时内,闭环处置办结率提升20个百分点、达到95%以上。开发“渝钓通”APP,引导休闲垂钓实名登记16.1万余人,不断扩大护江“朋友圈”。

——坚持打好鱼类保护、生境修复、监测评估“三个持久战”,水生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

一是加强珍贵濒危物种保护。制定实施保护行动计划,建成鱼类收容救护中心4个、科普教育基地7个。启动长江上游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长江鲟人工繁育成功,胭脂鱼、岩原鲤规模化繁育水平居全国前列。科学开展增殖放流,每年放流鱼类1500万尾以上。

二是加强重要栖息地修复。完成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135个产卵场调查评估。规范开展涉渔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评价,督促落实生态补偿措施。强化水生生物保护区管理,建设人工鱼巢30万平方米。

三是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在市内14条重要河流和6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布设监测站点41个,系统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栖息地调查和完整性指数评价。2023年,长江干流(重庆段)监测到鱼类93种,较禁捕前增加47种;监测捕捞量由禁捕前3.6千克/船·天增加到22.2千克/船·天;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标志性鱼类出现频率增加、范围扩大,分别监测到249尾、105尾、353尾,水生生物多样性呈稳中向好趋势。

保障长江十年禁渔行稳致远

长江十年禁渔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并存。当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渔业资源水平仍然比较低。重庆市将继续抓紧抓实长江十年禁渔,为推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在巩固健全工作机制上持续发力用力。坚持“中央统筹、部门协同、省负总责、区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同、责任压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其次,在高质量做好长江禁渔“后半篇”文章上持续发力用力。完善退捕渔民就业、养老政策举措,从“稳得住”向“能致富”纵深推进。围绕重点难点风险点,全面提升监管效能,持续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加强重点物种保护和重要栖息地修复,促进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第三,在协同推进渔业绿色发展上持续发力用力。优化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和养殖尾水治理,不断满足市民对高品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

(作者为重庆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