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定都长安就是错误的,是怂的表现,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隋炀帝时期,已经放弃长安,迁都洛阳了。 而且隋炀帝已经把攻击目标指向了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东北地区才是中原王朝重点防范的对象。 隋炀帝时期,已经把战略中心放在了东北,而唐朝,战略重点又回到了渭河平原以西。 但是唐朝依旧很热衷于在自己老巢建都,不敢放开了往东去,这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 渭河平原以西各种游牧势力,从两汉以后,就再也威胁不了中原了。 即便是安史之乱后,取代突厥的吐蕃人,也只热衷于占领西域。 安史之乱以前,唐朝占领西域100多年时间。 吐蕃的崛起,威胁渭河平原,吸引了大量唐朝的精力和军事力量,双方长期拉锯战。 虽然唐高宗时期,虽然联合契丹人,彻底消灭了高句丽的朝廷,但是,高句丽洒下的火种并没有被扑灭,高句丽的遗民联合一部分当地部落,又建立了渤海国。 高句丽被灭亡后,长期受到高句丽控统治的契丹人被解放了,这些契丹后后来又消灭了渤海国。 后来的金人,就是在渤海国起家的。 契丹人跟唐朝是友好的关系,契丹慢慢发展,后来建立了一个比高句丽还强大的辽国。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没意识到契丹的威胁,朝廷热衷于争夺西域。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根本到不了洛阳,想迁都也已经无法做到了。对于日益强大起来的契丹,更是鞭长莫及。 结果就是,唐朝覆灭那一年,契丹人独立出来建立了辽国。雄踞在华夏大地的北方。 契丹就是唐朝给养肥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失去西域,唐朝直到灭亡,都没有完成对北方的绝对控制,还养肥了契丹。 等于是唐朝灭亡的时候,西部,北部,两个方向都没有防御住。 后来宋朝的局面,早在唐朝就开始形成了。 后来的宋朝,在渭河平原屯重兵,防御西夏和吐蕃。在北方和好契丹。 宋朝能怎么办,宋朝建立的时候,西边的吐蕃占领西域已经一百多年,北边的契丹已经立国70多年。而且他们都不是简单的游牧民族,有文字,有自己的行政制度。游牧加农耕结合的政权。 这一切,都是唐朝舍不得渭河平原造成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