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位女子结婚,男方给了18万彩礼,钱由她父母拿着。老公家条件不好,结婚后她想让父母给一些钱,结果父母表示18万彩礼已经拿来给儿子买了辆车。女子一怒之下直接将父母告上法院,法院的判决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 浙江台州,一个普通家庭,却因为18万彩礼,闹上了法庭。女儿将父母告上法庭,原因竟然是父母私吞了她的彩礼!这年头,亲情在金钱面前,真的如此不堪一击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咱们接着往下聊~ 这起案件在网上引起热议,迅速传开了。有人指责父母太狠心,也有人质疑女儿的做法太决绝。但无论如何,这场官司,都赤裸裸地揭开了当代彩礼的困境:这钱,到底该是谁的? 回到事件本身,我们还得从头说起。2020年,张小琴通过朋友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王明。王明家境一般,但小两口情投意合,很快便谈婚论嫁。 没想到,张小琴家突然要十八万彩礼。这对于王明一家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为了凑够这18万,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四处借钱才勉强凑齐。 平静之后,更大的麻烦来了。婚后,小两口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看到公婆为还债这么辛苦,张小琴心里难受。她想到了当初父母收下的18万彩礼,便回娘家提出想拿回这笔钱,帮衬一下家里。 她没想到,父母直接拒绝了她。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父母竟然用这笔钱,给弟弟买了一辆20万的车! 张小琴彻底崩溃了。她怎么也想不通,口口声声说替自己保管彩礼的父母,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他们是不是只把女儿当摇钱树啊?万般无奈之下,张小琴选择了拿起法律武器,将父母告上了法庭。 但这场官司背后的社会议题,却远比案件本身更加复杂。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彩礼一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前,彩礼主要表达男方对女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和尊重。 不过,时代变了,彩礼的意义也跟着变。现在,彩礼不再主要为了经济补偿,更多的是表达对新人和新家庭的祝福和支持。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独立了。他们不再被传统观念束缚,婚姻和彩礼,他们都有自己的主意。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彩礼问题变得越来越敏感和复杂。 一方面,传统观念认为彩礼是男方对女方家庭的赠与,父母有权支配;另一方面,法律又规定子女享有对婚前财产的独立支配权。两种想法不一样,就容易起冲突。 就像张小琴案一样,父母认为彩礼是给他们的,女儿无权过问;而女儿则认为彩礼是给自己的,父母无权私自处置。 那么,面对彩礼纠纷,法律究竟是如何规定的呢?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彩礼属于以结婚为目的,由男方支付给女方家庭的赠与行为。 如果双方没有明确约定,彩礼一般被视为对女方家庭的赠与,由女方父母支配。 然而,法律同时也规定,如果父母将彩礼用于其他用途,损害了女儿的利益,女儿有权要求父母返还。 换句话说,彩礼虽然名义上是给女方家庭的,但最终的受益人应该是女儿。 如果父母没有将彩礼用于女儿的婚姻生活,例如用于购置嫁妆、举办婚礼等,而是私自挪用或挥霍,女儿有权要求父母返还。 回到张小琴案,法院正是基于上述法律规定,做出了最终的判决。 法院认为,虽然王明支付的18万彩礼,是给了张小琴的父母,但这笔钱最终的受益人应该是张小琴。 而张小琴的父母在未经女儿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将彩礼用于给儿子买车,显然损害了女儿的利益,因此,法院判决他们返还10万元给张小琴。 张小琴案,只是无数彩礼纠纷中的一个缩影。现在彩礼越来越贵,也导致了不少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彩礼带来的困扰,让婚姻回归纯粹? 该更新一下对彩礼的看法了。彩礼不能成为买卖婚姻的工具,也不能让家庭背上沉重的负担。双方家庭应该理性看待彩礼,将其视为对新人的祝福和支持,而不是将其作为衡量感情的标尺。 接下来,该好好规范一下彩礼方面的法律了。一方面,要明确彩礼的法律属性和归属问题,避免因观念差异引发纠纷;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违法收取、使用彩礼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终,我们更要提倡健康向上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婚姻重要的是爱和责任,而不是钱。我们应该破除“天价彩礼”的陋习,用真心、用行动去经营婚姻,让爱情之花在物质之外,依然能够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彩礼,其实是社会转型的一个难题。我们期待着,在法律的规范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彩礼能够回归其本来的意义,成为祝福新人、构建和谐家庭的桥梁,而不是引发矛盾、撕裂亲情的导火索。 原文刊载于潇湘晨报 2024-08-01关于“彩礼归女方父母还是自己?浙江一女子起诉父母返还18万彩礼,法院:返还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