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绩主义下,“好学生”很可能要面对挫败人生
最近学习了一个新的概念,叫“优绩主义”,大概意思就是说,只要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就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看似是个很正向的思维方式,但是细究起来,可能有很大问题,尤其对于“好学生”而言,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人生挫败感。
为什么这么说?
在学生时代,“优绩主义”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而言,是耳濡目染的日常环境。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不断地灌输这种类似“优绩主义”的观念,要刻苦、要努力,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其次,成绩好的学生也尝到过“优绩主义”的甜头,自己确实在努力之下获得了好的成绩,进入了不错的学校,成为了考试这条赛道上的“优胜者”。
在周围环境和自身经历验证的双重作用下,“好学生”会很自然地形成这种“优绩主义”的思维,甚至超过“优绩主义”,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做成任何事情,当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天赋和运气也同样十分重要。
但是在“好学生”的道路上,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自己,都过分强调了努力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的重要因素。
所以可能很多学生时代成绩好的人,都会习惯性地努力,并且深信自己的努力会换来等同于努力的回报。
但是成绩好的人在其他领域不一定有足够可以脱颖而出的天赋,或者时运不济,很可能努力过后,也并不能得到自己期待的结果。
但是在长期的“优绩主义”的思维下,这个时候“好学生们”可能就会开始严重的自我怀疑,会把这种结果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或者自己不够优秀。
努力从来都没有错,但是知道“努力了也可能没有结果”这一点,可能是“好学生”走向社会的很重要的一堂课。
尽人事听天命,只要做到了自己能做的部分,就不需要再对自己苛刻。
评论列表